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脱离了黄金(1289.60, 1.10, 0.09%)硬通货制约的现代金融体系就几乎完全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捆绑国家信用的纯纸币及其各种衍生准货币泛滥全球。作为搅局力量的余额宝,本身也必须具有过硬的信用度,否则将会在大型银行面前不堪一击。
余额宝成功的关键因素来自阿里巴巴集团乃至马云个人的实力作为信用背书,再加上名企名人的新闻宣传效应形成的信用度提升,正因为很多人通过新闻了解到余额宝并相信自己的财富能够得到保值增值,才会趋之若鹜。这与传统商业银行借助国家信用达到高信用度如出一辙。
余额宝既头顶互联网思维的新光环,也脚踏信用这一金融业最古老的“旧”基础。正因为余额宝拥有新“旧”结合的革命性力量,因此才能够对“靠山吃山”的银行巨无霸构成威胁,而这一点是银行家们一开始没有充分认识到的,他们或许认为自己的信用优势不可撼动,余额宝难成大器。
银行无需过度紧张
监管层用余额宝迫使商业银行自动收缩影子银行业务对中国经济去杠杆、去泡沫是非常正确的政策选择,有利于金融体系正常化。
事实上,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贷款利率出现明显分化,其中企业一般贷款利率稳定,且下浮、大幅上浮比例均扩大,意味着优质信贷需求回落、低质信贷风险增加。
这说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在余额宝冲击之下变得相对趋于良性,开始降低利率贷款给经济效益优秀的企业,而对高风险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收紧信贷,这对于控制地方债务危机和房地产泡沫是有益的。当然,商业银行正常化必然意味着暴利的消失,但这却是中国经济的福音。
从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领导明确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鼓励创新来看,银行迟来的反抗受挫,因为余额宝及其蜂拥而出的追随者已经打破了银行固有的格局,形成了日益壮大的第三方力量,甚至迫使银行自己也纷纷推出类余额宝。但正因为有银行获利者的强烈反弹,监管层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管制,以平衡体制内外力量,因此就有了央行限制第三方支付的政策。虽然其中拿捏并不一定得当,但监管层始终会追求改革与稳定并重的方针。
其实,银行可以和余额宝形成一种正常的竞争关系。只要改变心态,直面市场竞争,银行并非毫无胜算,无需过度紧张,非要置人于死地。
因为储户存款去向不仅仅取决于利率高低,还取决于可靠性。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私营企业,仍然具有信用优势,当下的许多中国人就因为担心余额宝们的资金安全问题而宁愿把钱存在年利率0.35%的活期存款里。
正因如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失时机地宣布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在望。可想而知,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升,余额宝的发展势头就将受到遏制,对银行的威胁程度就会下降,市场竞争态势将趋于阶段性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