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充斥着假消息负能量的“秘密”缺乏普适性
发表时间:2014年4月23日 09:07 来源:IT商业网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IT时代周刊批注】重庆志和智律师事务所王斌律师表示,“秘密”由于可以匿名发布内容,内容很宽泛,除了直接谩骂发泄不满,还不乏曝光他人私生活、歪曲他人形象、曝光行业内部信息等内容,很有可能触及文中提及的法规。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充斥着大量诽谤与晦涩信息的“秘密”一旦引发群体性事件,必然引来公众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触碰法律政策高压线也就是早晚的事情。

再次,“秘密”从产品属性上更像是媒体,缺乏比较强的传播和社交属性,这也使得其更像是压力释放游戏,而非能像微博、微信那样的普适性产品。

“秘密”的内容从现在来看,基本上是三大类:情绪宣泄、告白、爆料。“秘密”更像是“朋友圈+微博”的杂交产品,是匿名的朋友圈,发布类似微博那样的消息,可以说具有朋友圈的皮和微博的肉,但却更加封闭。这些都造成“秘密”的信息是单向的传播。由于信息敏感,匿名设计,这使得用户无法实现之间的交流沟通,无法建立社交平台,无法像微博那样实现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办公室恋情就是“秘密”上非常热门的内容。“今天我上了XX,明天我和XX搞了”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但对比现实,大部分这样的内容都像是主人公的YY和想象。看来看去,很多身边的朋友都反映,“秘密”越来越像是意淫,偶尔翻翻就当是缓解压力、图个乐子,满足一下偷窥欲,其实没什么太大的价值。

这些都注定“秘密”更像是一个小游戏,而无法成为像微博、微信那样的普适性产品,当然,这个产品也有其生存空间,只是更为小众和短命罢了。

【IT时代周刊编后】美国的Secret用户喜欢密友间发发裸照,圈子内部搞点流言蜚语,毕竟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激发不了人们以匿名的方式惹是生非;但在中国,缺乏信仰的用户全是吐槽和发泄。而吐槽、发泄并不是刚性需求,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产品经理认为,漂流瓶和邮箱、微信结合起来才有人玩,但把它拆出来单做一个App一定死得很惨。虽然“秘密”迎合了人性恶的一面的需求,只是长此以往导致用户越来越肆无忌惮,从宣泄到人身攻击与隐私侵犯,最后造成的伤害或难以弥补。其开发团队曾经声称,在前期的产品验证阶段未在内容审核上重点投入,团队下一步的重心将转移到内容运营和控制上。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如何控制。

作者南冥一鲨,互联网算命大师。微信号:southsharker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