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新媒体产业模式多盈利难 业内大佬戏称求"包养"
发表时间:2014年4月25日 09: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话筒就是新媒体,一根绳子是新媒体、眼镜是新媒体,手背是新媒体,这些东西出现后,微博、微信、APP怎么办?一分钟之内全部会毁灭……24日,在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韩松在中国新媒体峰会上侃侃谈到自己对新媒体的见解。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以各种形式出现,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等,这些新媒体该如何生存下去?是内容为王,还是平台为王,盈利情况如何?在这次峰会上,业界的大佬们进行着一次头脑风暴。

十五年前新浪上市,被形容为赶上了“最后的好时光”。不论其是赶上了最好的时光,还是最后的好时光,对媒体行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媒体行业的发展并非终结,反而愈演愈烈。

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测试版,引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微博热”。2013年4月7日,经过五年激烈竞争,新浪微博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一事件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及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传统媒体转型,是这些年媒体行业天天呐喊的“任务”,究竟传统行业都创新了哪些新媒体?24日,在由中国新闻社发起,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新媒体峰会上,媒体大佬们纷纷“亮剑”,展现各自已经颇为成功或正在努力的新媒体项目。

人民网官微的舆情监测工作很受行业认可。人民网舆情室主任祝华新介绍,他们正积极促成政务微博和党报主流媒体微博合作,让这两支“微博国家队”在敏感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联手。

祝华新认为,舆情监测要做阳光产业,而不是月光产业。

中国新闻网副主编谢宏钰表示,中新网如今更加重视新媒体平台。第一,从去年开始中新网正在尝试改变过去先发PC稿,再同步到移动端的模式,优先移动端发稿;第二,中新网在尝试改变新闻类客户端供稿的模式,过去稿件被其他新浪、腾讯、网易等媒体转载时,只得到有限的版权费,商业利益很有限,今后希望能显示中新网的页面,如此以来,页面上的流量可以产生价值,广告也可能在这个页面上产生新的价值。

“过去中新网的一篇稿件点击率页面访问量是1万,如果平台加载上去就会变成100万,所以过去一篇广告价值是10块钱,现在就翻番可能几百块钱。”

基于上面的考虑,谢宏钰表示,中新网还在考虑第三个事情,就是针对移动客户端类启动版权收费的工作,“现在我们启动了新闻类客户端内容进行收费。”



知名媒体人杨锦麟手里正在运营多个新媒体,如《天天看》、《夜夜谈》、《微英雄》及微电影播报天气预报等。

“谁都知道(媒体)出路在哪里?出路一定是新媒体。”对于当下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媒体项目,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秦朗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提到,新媒体对很多媒体人来说,目前仍是很困惑、很纠结。“大家谁都知道新媒体有一句话,‘不办新媒体肯定死,办了新媒体就是等死’。”秦朗谈到,据他了解,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媒体办新媒体的盈利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章苒在峰会上“借”科大讯飞一位产品经理的故事介绍了新媒体应该如何运转以便于盈利。

章苒说,那个经理告诉她应该有“互联网思维”,不过什么叫“互联网思维”?“你们去解剖一下街上的乞丐,乞丐需要有UI(用户界面的简称),首先要设计自己的形象,穿成乞丐的样子,不然要不到钱;其次,乞丐给你看免费,相当于浏览免费;再次,乞丐还有用户体验,令人心里得到满足。如此一来,你就会愿意给乞丐钱了。

另外,乞丐要钱的入口很重要,这个入口即平台,微博、微信等,就相当于在微博、微信上要钱,一定比其他地方要到的钱多。章苒同时还强调,还要考虑用户行为分析,分时段推送。

不过可惜的是,章苒及团队从两年前开始做“我在现场”项目,学习怎样用一个乞丐的思维思考,只是两年时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没有要到一分钱”。

在此次峰会上,最幽默的莫过于杨锦麟,他戏称自己是腾讯的小三,腾讯给生活费,而他卖手艺。他介绍,目前与腾讯合作在做《天天看》和《夜夜谈》两个节目,开播前三个月流量突破了1亿,半年突破3亿,现在已经突破了6亿,覆盖人群3亿人。

“因为跟腾讯的结合,才有这样的流量,这解决了我‘伪转型’的第一个问题,我必须傍大款。”他谈到,这个数据如今是腾讯的,以后就是他所在团队的数据。

“其实多数新媒体盈利不多,现在是一个投入的过程。”杨锦麟透露,一年下来他的团队已经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只要有钱我就能活下去,所以我还是在求包养的阶段。”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