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路透社今天刊登题为《从高空气球到充满鼓虾的浅海:无线技术才是未来》(From balloons to shrimp-filled shallows, the future is wireless)的评论文章称,虽然对很多人来说,互联网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但事实上,全球仍有多达20亿人难以享受蜂窝网络带来的便利,更何况是人类难以企及的海底。而要真正让通讯信号覆盖全球,主要还要依靠无线技术。
以下为文章全文:
覆盖全球
互联网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在天空、在陆地、在海洋,仍有大片区域未能覆盖网络信号。
在第一部手机——售价4000美元的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砖块式大哥大——上市3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仍有一半的地方无法使用无线通讯技术。要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需要耗费巨额成本,根据Facebook上月发布的一份白皮书,全球有多大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乏基本网络基础设施的地区”,总数约为14亿人。
美国创业公司Endaga已经在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个村庄建设了全世界最小的通讯网络之一,该公司创始人库迪斯 黑摩尔(Kurtis Heimerl)表示,即使是这一数字,仍然忽视了很多虽然拥有手机,但却必须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才能接打电话或收发短信的人。“我们那个社区里的所有人都有手机,也都有SIM卡。”他说,“但他们那里并没有被信号覆盖。”
黑摩尔认为,全世界有多达20亿人的生活中几乎无法访问蜂窝网络。“这与你最糟糕的想象差不多。”
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为这些人提供上网渠道。而且,除此之外,海洋同样缺乏信号覆盖。
整个地球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提升海底的通讯范围和速度,对环境监测工作至关重要——这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天气状况、控制污染、预测海啸等自然灾害、监控油气田、保护海港等。
希望绘制海床地图的海洋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深海考古学家,以及探索自然资源和搜寻失踪船舶和飞机的组织及个人,也都对此很感兴趣。加拿大Nautilus Minerals公司上周表示,该公司已经与巴布亚新几内亚达成协议,将着手启动世界上第一个海底金属采矿项目,在俾斯麦海海底1500米处开采铜、金、银等金属矿藏。
中国最近也与一些大国争相开展深海探测工作,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开采海底石油、天然气和矿藏。今年,中国计划将一个能够容纳6人的“工作站”下沉到海床上,其效果相当于建在海底的“空间站”,可以让科研人员在里面居住。
“我们在水下的通讯能力很有限,”新加坡水下调制解调器创业公司Sunbnero CEO杰伊 纳加拉简(Jay Nagarajan)说,“这是一个‘蓝海领域’。”
技术多样
回到陆地上来,有很多机构都在努力应对当前的挑战——从希望帮助人们脱贫致富的学术机构,到有意吸引当地人访问社交网络的科技巨头。
例如,谷歌最近收购了可以在天空停留数年的无人机制造商Titan Aerospace,Facebook也收购了英国无人机制造商Ascenta。Facebook CEO马克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经表示,该公司正在利用无人机和卫星将为世界上三分之二尚未触网的人提供上网服务。作为“谷歌气球”项目的一部分,谷歌去年已经将气球放飞到新西兰20公里的高空,为相当于两个纽约市大小的区域提供网速与3G媲美的上网服务。
但新加坡创业公司Kacific CEO克里斯蒂安 帕托劳克斯(Christian Patouraux)表示,这些技术都处于试验阶段,10年内恐怕难以商用。该公司的方案是建设一个名为HTS Ku-band的卫星网络,为所谓的“蓝色大陆”——从印度尼西亚西部到太平洋诸岛的区域——的4000万人提供价格亲民的上网服务。该项目预计到2016年底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