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给人的感觉是无处不在,但是现在仍然还有大量的空域、陆域和海域在网络信号覆盖范围之外。
现在距离全球第一款手机即摩托罗拉的DynaTAC 8000X“Brick”问世已经过去了30年的时间,但是仍有一半的地区无法与互联网连接。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敷设互联网的成本太高昂了;据Facebook上个月发表的白皮书称,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或14亿人生活在连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都不具备的地区。
初创公司Endaga协助印尼政府在该国东部偏远地区的村庄建立了全球最小的电信网络。该公司的科提斯海默尔(Kurtis Heimerl)称,这些数据没有包括那些拥有手机但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打电话或收发短信的人。他说:“我们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部手机和一张SIM卡,但是他们不能使用网络。”
海默尔估计,大概有20亿人生活在手机信号覆盖范围之外的地区。他说:“而且这种情况不会象你想的那样很快发生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要找到一种方法将那些人连接到网络上,而且成本必须很低。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重要的难题,那就是海洋。
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是海洋,扩大海洋底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连网速度也是进行天气监测、污染控制、预测自然灾害、监控油田气田和保护港口等环境监控的必要条件之一。
想要绘制出海底地貌的海洋学家、水下生物学家、深海考古学家、探测自然资源的地质学家甚至是那些搜寻失事的舰船和飞机的人也都能够从中受益。加拿大矿业公司Nautilus Minerals上周宣布,它已经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签订了一份协议,获准开始全球第一个海底金属矿采掘项目,它将在俾斯麦海水下1500米的地方采掘铜矿、金矿和银矿。
由于需要探测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中国最近与几个大国一起展开了深海探测研究。今年,中国计划向海底发出一个能够乘载6名工作人员的“工作站”,未来有可能成为研究员们栖身的深海“太空站”。
新加坡初创公司Subnero的杰伊纳加拉简(Jay Nagarajan)称:“我们在海底通信的能力还很有限,这是一个蓝海领域(没有竞争的领域)。”
回到陆地上,包括拥有大量高智商人才的高等院校和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很多大公司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谷歌正在收购无人飞机厂商泰坦航空(Titan Aerospace),而Facebook则收购了英国无人飞机厂商Ascenta。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称,Facebook正在研究无人飞机和卫星,最终目的是让现在还无法使用互联网的全球三分之二人口都能使用互联网。
作为其Project Loon项目的一部分,谷歌去年向新西兰上空20千米的气流层发射了一个气球,为相当于纽约市两倍面积的地区提供无线3G服务。
新加坡的另一家初创公司Kacific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帕托劳克斯(Christian Patuouraux)称,但是这些技术都还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商用至少还有十年的时间。Kacific研究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卫星网络为居住在“蓝色大陆”(从印尼东部至太平洋诸岛)的4000万人提供廉价互联网服务。
帕托劳克斯称,有很多技术将非常流行,比如光缆、3G、LTE移动技术和各种卫星技术。Kacific使用的是HTS Ku波段卫星网络,预计在2016年底前发布。他说:“现在没有一种技术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