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曾经处在中国改革最前沿的超级公司,中移动为何沦落到如此境地?
在我此前的文章中(您可以订阅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查阅)已经有过分析,这里简单概括:
1、中移动已经成为民众反对国企情绪的祭品。
与其他国企相比,通信更贴近民生,比如两桶油,其消费者相对社会阶层较高,所以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而电信行业已经普遍服务化,大量用户对资费与服务极为敏感,而且这个层面的用户对国企的抵触情绪更强;再加上中移动的规模与利润都是排名第一,不骂你,骂谁?
2、中移动自身问题的积聚爆发。
如今的中移动,已经不是10年前轻身快跑的中移动,过去的规模与成绩;庞大的用户与利润;曾经规模与质量傲视全球,但如今已跟不上时代的2G网络;已经复杂臃肿的管理层级,都是一个又一个包袱,拖累中移动的自身发展与客户服务。
有一句话说得好,用枪打仗拿不回来的东西,要用嘴谈判拿回来,难度是从地到天,同样,如果企业业务、服务等自身基础出了问题,要靠新闻宣传来挽回企业形象,也是难上加难。
3、行业竞争无规范。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电信行业,尤其是基层,恶性竞争已经到了一个无节操无下限的地步,三家运营商往往相互拆台,如同马克 吐温《竞选市长》一文中那样,不择手段彼此破坏对方形象,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三家运营商都一身污水,整个行业都输了。
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内外叠加,最终造成中移动的极度被动局面。
对此,我对中移动的建议是:
1、闻过则改,诚心提升自身服务。
2、如果无过,则加勉之,反正被骂啊骂的,早就习惯了。
3、其实吧,从另一个角度想,被骂也是好事——只有风口上的那只猪,才会知道被风刮是很疼的,要是有一天,其他国企或者腾讯超过中移动了,大家的靶子跟着转移了,那时的中移动,或许反而会怀念现在呢?
附录1、中国移动官方回应
香港电信市场和大陆电信市场是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两者在行业监管政策、产品设计、资费结构、定价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两个市场有可互相借鉴之处,但不宜作简单的价格对比。
中国移动在香港推出的68港元(约55人民币)3GLite套餐,是香港3G向4G转换过程中的一个临时的特殊营销案例,使用这个套餐也有附加条件。
(一)该套餐实际价格是80港元。因为使用这个套餐必须每月缴纳12港元港铁、隧道、移动电话服务牌照及行政费。
(二)要享受该套餐,必须签约承诺使用套餐至少一年,且原有已选择的优惠方案或者签约期间有更加优惠的方案,客户不能更改套餐。
(三)该套餐所包含的通话、流量还是短信仅限于本地,出港另行收费,出港就比照国际漫游资费收费。按照大陆国际漫游1/2/3元(人民币)资费区估算,香港国际漫游资费的平均资费是中国移动大陆用户资费水平的近10倍!
(四)该套餐的本地数据传输最快速度为每秒384kbps。这一速度仅是目前中国移动香港公司的3G最大传输速率42Mbps的1%。
(五)该套餐流量不可用于网络分享及P2P功能,不能做服务器,只能自己手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