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总裁李跃重申了下一代融合通信战略,将“通话”、“消息”、“联系人”三个主要入口与移动互联网无缝对接,实现语音、短信与数据服务的完全打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的代表产品、有着近八年历史的飞信将何去何从,是彻底退役,还是回炉重造?这引起了业界的热议。
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今年用户在发送短信时,可直接在手机的消息界面通过数据网络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内容,而无数据网络接入时则通过短信发送。这一服务类似于苹果iPhone中的iMessage功能。此外,中国移动还将对用户的通讯录功能增加群组、公众账号以及二维码扫描等功能,这又与微信的功能类似。
在中国移动的新一代融合通信大旗下,未来手机用户无需安装第三方App,即可基于短信、通讯录等服务实现即时通讯,这使功能大部分重合的“老将”飞信的前景更增添了不确定性。从前不久为中国移动提供飞信运营服务支持的神州泰岳业绩报告中看出,中国移动对飞信的投入正在减少。
据了解,飞信是中国移动于2006年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件,彼时智能手机还远未普及,飞信主打的是短信免费发送,然而这与中国移动既有的短信业务产生直接冲突。为防止左右互搏,影响短信业务的营收,中国移动始终对飞信这一产品未全力支持。截至去年底,飞信注册用户虽已接近4亿,但活跃用户数却仅9000万。
“飞信已越来越成为鸡肋产品,新一代的融合通信服务是彻底砍掉飞信另起炉灶,还是将飞信整合创新,成为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位通信行业的资深专家如是说道。“中国移动原本是怕飞信革了自己短信的命,却没想到革命的任务由互联网企业做了,如今中国移动需要自己下定革命的决心。”
另外,由电信运营商做移动即时通讯,势必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限制。北京商报记者在使用飞信时发现,飞信虽然也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用户开放,但在登录发送短信数量等方面均设立了较高的门槛,这将非中国移动的用户排除在外。而这一缺陷却被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新应用补足,微信则打破了手机号码和网络制式的限制。
专家指出,即时通讯的实质是通讯与社交,中国移动新一代的融合通信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束缚,甚至可能打破运营商间的传统界限。如果中国移动推出的新服务实现了飞信大部分或全部功能的替代,那么现有的飞信产品势必进入了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反过来说,即使中国移动愿意以飞信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创新应用,那么要摆脱用户对飞信的认知也是很难的。悲观地讲,飞信很可能遭遇被舍弃或局限于小众市场的命运。
北京商报记者 曲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