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公益的实现方式,互联网精神也正在融入公益,成为公益精神的一部分。“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可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程刚告诉记者,这是互联网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这种属性让个人公益、非组织公益形态的公益开始兴起。
推动公益透明公开的直接力量
每一位“月捐”的捐赠人在每个月的捐赠日都会先收到一封信,这封信中清晰地写着上个月此机构把捐款用在了什么项目上,帮助了多少人。透明和公开一直是慈善领域最被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基金会财务公开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明晰的现状下,互联网技术为公益的透明和公开提供了更多可能。
“毫无疑问,IT技术是推动公益慈善透明公开的直接力量。”程刚在这一点上显得格外确定。他做了一个对比,在没有互联网以前,慈善透明公开的工作也要做,但是如何做呢?就是每个月做成刊物,每年做成书来发布,那么人们得到这些信息就比较慢,信息也比较陈旧。但有了互联网之后,信息就可以更新得非常快。
“机遇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信息披露。以前信息披露成本很高,但是现在可以通过微博迅速地进行信息披露。另外组织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筹款。挑战则在于大家都可以了解慈善组织的信息,如果有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很容易被人发现问题,逼得我们的慈善组织不得不快速地提升自己。”邓国胜说。
除了互联网对公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邓国胜还关注到了其他方面,公众正在通过互联网手段表达自己对于公益透明公开的诉求。
“有人去要求慈善组织进行信息披露,会有助于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这个领域确实存在问题,也需要有人去推动。对于行业发展总体来说,有人去提出质疑还是一件好事。”邓国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但是他同时提醒公众必须依据法律的要求,信息披露是有边界的,应该尊重捐赠人和受助人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