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否清零”之外的解题方式
两天前,中国移动发布了最新的4G资费,最高降幅达到了50%;与此同时,广东移动推出了一款名为“流量共享”的新套餐,鼓励多人组团办理流量共享业务;这些举动似乎都在表明,运营商的流量经营思路有了新的发展,政策也有了新的尝试。
然而对于“苛刻”的消费者而言,新的资费或套餐中如果没有“月底流量不清零”这一条款,似乎都显得不够完美。
广东移动流量共享的套餐,或算是运营商对消费者“流量不清零”的需求做出的一种折中应对。根据公开的信息,所谓流量共享,即多人组团办理流量共享业务,购买后,除获得不少于同档流量套餐的个人流量外,还能额外获得共享流量大家一起用。人数越多,共享流量越多。
这种探索也在试图印证流量消费清零的新概念——只要给予用户能够对套餐内流量的自主自由的处置权和管理权,其意义远比纠结于月底是不是清零更重要。简言之,如果流量能物尽其用,又何必要清零?
流量分享,如何产品化?
既然思路值得被探索,紧接着的举措就是需要将思路有效地贯彻与执行。当运营商试图把流量分享的概念转换为套餐产品的时候,魔品科技正在思索,如何把它转化为一款手机应用软件。 在解答如何产品化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另外一个红极一时的创新案例——微信抢红包事件。看上去并无关联的两者,实际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流量套餐与财付通,流量消费与互联网金融都是看似因循守旧的“老古板”,它们却都试图用创新的方式去突破自身的瓶颈,并且出人意料地找到了同一个解题答案——社交元素。 2014年的春节期间,微信似乎创造了一种通过微信支付收发红包的流行。用户通过微信放送红包,抢到红包的微信用户只有开通微信支付才能领取红包。尽管一个红包可能只有几毛钱,但是人们似乎都不愿意到嘴的鸭子又飞了,于是纷纷注册开通微信支付领取红包。原本在所有互联网金融产品中并无任何突出竞争优势的财付通,借机获得了一波庞大的自有用户。
在运营商的流量经营中,购买流量共享的套餐和开通微信支付一样,是进入一个“共享社交圈”的门槛。然而仔细比较会发现,购买流量共享的套餐只是一次性的行为。用户购买套餐后,便不会再与套餐中的其它共享用户有任何的社交互动。
尽管流量分享套餐的实际实施效果犹未可知,但可以想见,一定会有精明的消费者道破流量分享套餐的本质——无非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噱头降低流量费用而已。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让消费者的流量物尽其用?流量分享如何产品化?“流量分享套餐”似乎只解答了其中的最表层的问题。
一直致力于助力运营商流量经营的魔品科技,对于流量经营一项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解题方式。通过社交元素,融入分享理念的思路,也早就渗透在了魔品科技的一款产品中——魔品流量卫士。
魔品流量卫士,真正做活流量分享
就像是微信发红包,影响用户活跃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是红包中金额的大小,而是红包发送的频次——这才是社交的内在意义。同样的道理,让用户每个月获得一次300M的免费流量,与每天获得一次10M的免费流量,能够产生的用户粘性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流量大小相同。流量分享套餐是前者,而魔品流量卫士则是后者。流量卫士的产品团队相信,用户之间低份额而高频次流量分享,更加有助于用户流量消费习惯的养成,并且最终能为运营商流量经营提供更强的助力。
在此思路的引导下,魔品流量卫士从产品层面积极鼓励用户之间的流量互动与分享。比如,A用户通过魔品流量卫士向B用户推荐一款应用,B用户下载该款应用后,两者都能获得10M的免费流量。再比如,用户可以通过魔品流量卫士向好友免费索取流量,也可以向好友赠送自己富余的免费流量。
除了流量分享外,魔品流量卫士还在探索更深入的流量与社交元素融合可能性。兴趣图谱就是比较有趣的可能性之一。兴趣图谱是指根据不同类型应用流量的消耗情况建立消费者群体关联。比如某些用户在同一款游戏上消耗的流量较多,就通过魔品流量卫士让志同道合的他们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在该款游戏上认识更多的朋友,继而消费更多的流量,形成良性循环。
流量分享的思路在行业内方兴未艾,然而大多数内容开发商都苦于没有运营商的接口和资源,而无法将思路真正产品化。魔品科技与全国九大地市、三大运营商集团和基地都有深入合作的背景条件,让我们看到了魔品流量卫士大范围覆盖的可能性。
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有太多的可能,运营商与平台企业都在围绕消费者进行流量消费挖掘时,消费者享受到更便捷、更便宜、更贴心的流量体验,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