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后,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中,都出现了扎堆、突击“秀孝顺”的现象。许多网友晒出为母亲购买的价值不菲的化妆品、首饰、包、电子产品;请母亲去高档餐厅点的菜式也被拍照上传;更有甚者,干脆把母亲节的网购清单挂了出来。有人疾呼:“你们在网上这么孝顺,你们的母亲都知道吗? ”这一问引人深思。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序列中,虽没有专门的父母之节,但在重阳、清明等时令节日中,都渗透着“亲亲” 、“敬长”的家庭伦理观念,人们以登高怀远、踏青祭祖等仪式完成关于孝的精神洗礼;儒家经典中也有“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关于孝的表述,对如何是孝顺、怎样尽孝,都作出了具体的规约。母亲节是“洋节” ,“洋节”在中国怎么过,一直被讨论。在西方,每逢母亲节,人们会向母亲献上石竹花,这个小小的仪式移植到中国,却在消费层面延伸出去,渐渐演变成以各种昂贵花销来表达“感恩”之心。
事实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孝心和感恩的强调,都侧重于个体日常行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多要求。但如今,在消费意识驱动下,很多节日却变成了购物节,很多感恩的话语登上了广告文案,人们从节日中获得的往往只是购物的理由,而不是节日所代表的精神洗礼;网络平台又把很多节日装扮成“秀场” ,很多商品在成为礼物之前,先成为展示品,充当人们彰显个性、品位、消费水平、时尚追求的道具。这种情况下,消费意识和“秀”的欲望合谋消解了母亲节的意义和价值,形式化、物质化成为其标识,而孝心、感恩恰恰应该是非形式、非物质的。故而,从昂贵礼物到煽情话语,“秀”出来的孝心和感恩是可疑的,它们很可能展示的只是虚荣心和表现欲。这两种心态使母亲节更像一种购物和展示的网络狂欢,而很难成为孝心和感恩的真正表达。
“节”的概念有很多层次,并非所有“节”的过法都是“狂欢” 。比如,五一国际劳动节提示劳动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五四青年节提示当代青年勿忘历史责任。同样,母亲节是一种对于孝心、感恩的提示,而不是一场集中的“作秀时间” 。没有任何一种伦理道德,是仅在某一天、只以某种特殊形式去表达的。人们以任何形式向母亲表达心意都无妨,但应该意识到,这种表达,应该更多地指向一种日常行为,一种生活常态,更多地指向内心,指向精神伦理,而不是指向在微博微信上围观的人群。否则,母亲节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