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的“分级阅读”终于成为现实了?“六一”前夕,一条“儿童青少年图书分级标准发布”的消息在读者中炸开了锅。人们认为,长期以来大量“少儿不宜”之书被少儿热读,而一些童书又被孩子指为“幼稚”的局面,可能就此有所改观。然而记者发现,不少机构都在忙着制定自己的“分级阅读”标准,这些标准某种意义上成了推销童书的噱头。
“分级阅读”是自说自话?
此次发布“分级阅读”标准的是一家叫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的机构,全名为“儿童青少年图书分级研发标准”。记者注意到,事实上这家机构此前已经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两个标准。
这些标准以孩子年龄将童书进行了细分,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以阅读具体形象的图书为主;三四年级增加文字阅读数量,培养阅读习惯;五六年级拓展思维空间,形成个人阅读倾向等。
据记者了解,制定“分级阅读”标准已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面对纷乱的童书时摆脱无所适从的局面。
可在中国,“分级阅读”却长期停留在讨论阶段。这就使得在理论上,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物,孩子都有权购买阅读。大量“少儿不宜”的图书就此摆上孩子的书桌。甚至《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这样的“黑色童话”也成为了儿童的流行读物。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所谓“分级阅读”标准发布时,家长会如此兴奋。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乐观。一些少儿出版社对这个标准表达了不屑。“这个标准只是一家之言,既不是国家标准,连省级标准都算不上,我们没有义务遵照执行。”一位出版社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不是官方制定,缺乏强制力的这个“分级阅读”标准,正在面临自说自话的窘境。
“分级阅读”成商业噱头?
不过还有一点颇为让人纳闷:随着“儿童青少年图书分级研发标准”一起推出的,还有一个“分级书库”。记者登录此书库看到,里面是按照所谓分级标准归类的童书,而要阅读这些童书必须购买。这令人不免思索制定标准的真实意图。已经有人耐人寻味地指出,这个标准重点在“研发”二字,是不排斥商业考量的。
而环顾整个出版界,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出版机构在做自己的“分级阅读”的“研究”。比如,有的出版社会刻意在自己的童书封面上标注如“适合5到7岁儿童阅读”等字样,其实就是在对童书进行分级。“现在家长最担心孩子看了不该看的书,所以他们会期盼‘分级阅读’。出版社便弄出个‘分级阅读’来,满足家长的渴求心理。”出版人李德明说。
但问题是,每一家出版社都制定自己的标准,并且互不买账,国内的“分级阅读”还是有名无实。正如著名儿童读物专家海飞所言,“分级阅读”要想摆脱“王婆卖瓜”之嫌,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分级阅读”应该由政府综合社会力量的第三方来推动。“分级阅读”应是解决儿童阅读困境的实实在在的举措,不应成为出版社牟利的噱头。
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