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应
处于萌芽期的虚拟运营商的市场策略仍未足够清晰,但是结合目前苏宁旗下的主要业务,包括线下卖场、苏宁易购、PPTV(占股 44%)、零钱宝等,苏宁样本想必会从用户显见的需求出发:
基于电商:苏宁互联 SIM 卡用户可成为苏宁易购、线下卖场高级会员,享受各种会员权利。此外也可以提供充话费返购物券、电器延保优惠、内部员工价购物等。
基于类“余额宝”产品零钱宝:用户预存话费通常是分月到账,那么让未到账话费转入零钱宝,便可为用户带来理财收益。到期使用时自动从零钱宝转成手机话费即可。
基于 PPTV:苏宁互联 SIM 卡用户可观看无广告视频,限量免费观看付费内容,获赠游戏道具等。
而未来更系统化的做法也许是,苏宁将旗下业务各会员体系相互打通,共享会员福利,并可设定“汇率”让不同体系下的商品可相互兑换(比如电器、游戏点卡、手机语音流量包等)。
因此,真正吸引用户的并非虚拟运营商 SIM 卡本身,而是该公司拥有的其他生活服务。这时 SIM 卡便扮演着流量入口的角色,将用户不断输送到公司旗下的各种后端业务中。从这一角度看,至少短期内通信业务无需承担过大的盈利任务,赚钱的事可交给后方完成。
可能你已经发现,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有着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风格:“入口”免费或微利,将用户拉进自己的生态圈后,通过其他服务获利。对腾讯而言,QQ、微信便是这个“入口”,对Google而言,这个“入口”则是 Android、Google Maps。
虚拟运营商可能会在哪里栽跟头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虚拟运营商”依然是个新鲜事物,如何快速地向大众普及这一概念,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
能否表现出足够的决心和执行力,将自身拥有的各种服务与 SIM 卡整合起来。
自身各种服务与 SIM 卡整合的深浅把握问题,太浅吸引不了消费者,太深又会伤及自身。另外,资源整合的具体方式也考验着虚拟运营商们的智慧。
既然竞争与合作共存,那么跟传统运营商的博弈也是虚拟运营商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
虚拟运营商的屠龙刀在哪?
用经营一款操作系统的姿态去经营一张 SIM 卡,快速迭代、及时响应需求。
从卖通信服务过渡到卖生活服务,避开与传统运营商的正面竞争,取己之长,攻其之短。
以 SIM 卡为入口、服务为墙,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