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流行的词语莫过于O2O,仿佛人与人之间的交谈离开了O2O就落伍了。关于O2O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这个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但是笔者认为:PC时代,尽管线上线下结合的O2O说得过去,但只有移动互联网时代O2O的价值才能被真正挖掘出来。
武少说,凡是不以沉淀用户为目的的o2o都是耍流氓,移动互联发展到现在在工具和手段上已经为传统企业提供了能够与用户建立连接的方式。就笔者看来,o2o最核心的不是线上购买线下体验抑或线上购买及时配送,o2o最核心在于企业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与自己的用户建立连接,能够沉淀核心用户群体,能够形成自己的用户圈子。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如果企业不能直接去面对消费者,不能直接沉淀、联系、运营用户就很危险了。
如文中所说,O2O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使商家和用户建立“点对点”的关系,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的随时、随地、随意的“三随”属性才能使“点对点”成为可能。我们在理解PC时代的O2O时,需要承认线上和线下是有联系、有连接的;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和线下才能真正无缝对接,线上和线下的边界才开始模糊。
我们认为,O2O天然地需要打上移动的标签,只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O2O才有意义。
移动O2O才有意义,这个该如何理解?在过去很多个场合,经常会有朋友问携程艺龙之类的OTA(线上预订机票酒店,线下取票和体验)算不算是O2O企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携程和艺龙是O2O企业,为什么以前没有O2O的说法?O2O是不是新瓶装旧酒?
有以上疑问的朋友不少。我们在介绍中国O2O发展历史时,确实是可以溯源到携程和艺龙成立之时;事实上,携程和艺龙所谓的“鼠标+水泥”模式也确实符合O2O的定义。但是,PC时代,尽管线上线下结合的O2O说得过去,但只有移动互联网时代O2O的价值才能被真正挖掘出来。
我们来回想,无论是10年前的2004年、还是O2O概念传入中国的2011年,我们会发现O2O存在但并不火爆;事实上,O2O真正被广泛传播是在2013年后中国互联网真正移动化。有两个衡量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指标是3G用户数和智能手机的保有量,2013年全国12亿移动用户中有30%的人使用3G,另外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超过5亿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代表了到2013年后,一二线城市用户已经在普遍用智能手机+3G网络上网。
O2O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使商家和用户建立“点对点”的关系,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的随时、随地、随意的“三随”属性才能使“点对点”成为可能。我们在理解PC时代的O2O时,需要承认线上和线下是有联系、有连接的;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和线下才能真正无缝对接,线上和线下的边界才开始模糊。这种融合,会随着2014年4G网络的普及而更加明显。
PC时代把O2O限定在了生活服务领域,强调闭环和预支付,O2O的销售功能最受重视。移动时代的O2O把范围扩充至各个领域,不再强求通过预支付去实现闭环,移动端实现信息闭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可追踪,可衡量和可预测”;另外,移动时代更加强调O2O的客户关系管理作用,客户关系管理做好了,销售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品牌商通过微信公众号运营着几十万的粉丝,它们的微店的订单量每天只有几十单,但这并不妨碍品牌商们运营粉丝的热情;这些粉丝不一定直接下订单购买,但他们的消费决策已经受到影响、而且他们受到影响后很可能会把这种影响扩散。O2O区别于传统网购的一个不同之处是,网购直接用销售额去衡量,O2O应该用“受线上影响的经济规模”(Online Influenced economy)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