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洋
近日,成都“枇杷爷爷”事件,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也引发了蓉城市民的爱心热潮,不少网友甚至每天都赶到九眼桥桥洞下购买枇杷,并守候着“枇杷爷爷”、孤寡老人张忠仁的到来。可以说,这次爱心接力体现了川人守望相助的信念与素养,让整个蓉城暖意融融。
而具体到“枇杷爷爷”事件中来,正是由于网友们在微博上的一次次转发和呼吁,才让此事逐渐发酵开来的。这也让笔者不由得想起前两天的新闻:一个沙特的小男孩在微博上诉苦之后,也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一次全城性爱心义举。消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极大提高了行善的便捷性。
在如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诸如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型媒介平台上,消息会以裂变的形式进行倍增式的传送。坏消息如此,好消息亦如此。当年我们曾经见证了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掀起的风起云涌,舆论对于当前社会道德的质疑让人压抑喘息;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同样的媒介工具上,无论是“枇杷爷爷”,还是之前的“微博打拐”“兰州寻耳”等事件,却是爱心涌动,出现了另一幅社会图景。
针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到: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这个理论其实提醒我们,其实我们社会并不一定就存在“道德滑坡”“人情冷漠”这样的局面,而是因为公众舆论此前过度的去传播这样的负面概念,导致了公众对于社会图景会有一个虚拟判断,从而夸大或失真了社会的本来面目。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在如今网络时代中,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是消息的传播节点,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做好事更加容易,传播正能量也更加便捷。心中的阳光其实就在那里,我们应更多的让爱插上科技的翅膀,散播出更多的良善——而这理应是“枇杷爷爷”事件给予我们的爱心启示。(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