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公布了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网络谣言的危害。近来,中央政府接连采取的一系列信息公开和整治谣言的重大举措,迅速起到了定分止争、掌控舆论、稳定社会的效果,也充分证明应对媒介和舆情时,信息公开与整治谣言两手都要硬的道理。
首先,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的前提。我们常说,谣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真相,都说明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所谓无风不起浪,流言和谣言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群众有了解某一方面、某一事件的信息渴求,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信息未能全部甚至根本没有通过正当渠道公布出来。掌握真相的政府失语,就会给小道消息和谣言留下传播空间。
信息不但要公开,还要及时公开。西方有一句谚语,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在路上了。国外学者做过一项实验,受众于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可见信息公开得越早,越有利于澄清真相,辟除谣言。
其次,整治谣言是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的必要手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发展,利益调整不可避免会带来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由此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但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追求幸福生活这一点上,政府和人民的目标是一致的。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及时整治谣言,就能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第二次伤害”。中央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整治网络谣言举措后的舆情显示,广大群众对此是真心拥护的。对于散布谣言对他人和社会安全造成严重侵害的行为,我国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这就为执法司法机关依法惩治境内外那些别有用心的、唯恐中国社会不乱的造谣分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在及时公开信息的同时,严厉打击谣言,有利于塑造阳光的、负责任的政府形象。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府的应急能力和执政水平,不仅体现在迅速开展应急处置、解决问题方面,还体现在及时披露事件真相、发布权威信息和应对谣言方面。容易滋生谣言的事件,往往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信息公开迟滞,谣言应对不力,就会使单个事件的负面影响迅速扩散,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因此,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的信息,不是等到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后再告诉公众,这是政府对公众负责的表现,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便捷途径。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近期的一系列报道表明,此次中央政府果断采取的一系列信息公开和整治谣言的重大举措,赢得了公众的拥护支持,对政府形象也是一次有力的提升。
重视信息传播,提升媒介素养,是各级政府机关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紧迫问题。中央政府近期的一系列举措,为各级政府提供了一个应对舆情的成功范例。坚持信息公开和整治谣言两手都要硬,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