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成都主城区1079个IC卡电话亭被拆除“一个不留”
发表时间:2014年5月21日 09:13 来源: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用了不到8年时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是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一种生活憧憬。当时的电话用户绝大部分是机关和企业,领导干部家中的电话是因工作需要由单位出资安装的。当时谁家有部电话,都会引来羡慕的目光。

“两个小娃娃,正在打电话,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喂喂喂,我在幼儿园。”

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口中流传的儿歌。那时候对于孩子们来说,打电话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情。对于大人们来说,像这样打电话闲聊,也几乎不可能。

“有事儿您呼我!”

1986年,北京开通了第一家寻呼台126台,当时入网费高达4000至5000元,用户仅有68人。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1988年北京有了最先一批手机用户,那时的手机俗称“大哥大”,一部价格高达23万元,被视为财富的象征。

“BP机来信息了,我用IC卡电话亭回个电话。”

20世纪90年代之后,腰挎BP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那时BP机一响,人们便要迫不及待地直奔公用电话亭。

IC卡电话是2000年在成都的街道上闪亮登场的。芳草街上一家报刊亭的老板武先生曾销售过IC电话卡。在他的回忆中,IC卡电话刚开始流行时,自家的电话卡卖得十分火爆,一天甚至能销售出上百张。“那时候,旁边的街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电话亭,小年轻在里面打电话,总是一个小时不出来,卡打爆了,就再过来买一张”。武先生记得,那个时代手机还不普及,许多人还在使用BP机,有些人收到传呼之后需要回电话,就掏出IC卡去找IC卡电话亭。

“刚安起来的时候还多时尚的,早先有急事都要去找公用电话亭排队,比找公厕还难”,武先生感慨地称,街上有了IC卡电话亭后,自家摊位上的公用电话打的人就变少了。武老板回忆称,大学生每天要打电话回家,中学生也偷偷买卡,“不敢在家里打的电话,就用路边的IC卡电话打”。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0世纪末,拨号上网使得互联网在家庭中开始普及开来。《纽约客》上的一幅漫画中的调侃语句,借着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的著作《未来之路》传播开来,并被e时代的网络青年们奉为真理。

“路边话机前排长队,一买一打IC卡”

据了解,1995年10月4日,我国第一张IC卡———中华IC卡研制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1995年12月,中国IC卡公话开通,发行了中国第一套IC电话卡。1999年初,由电信四川省(成都市)公司投入资金,以每座约4000元的价格,共采购了近2000座IC卡话亭,市公司共采购1000座,合计耗资1200万元。IC卡电话亭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进入了成都。总体而言,从2000年到2004年,都算是IC卡电话使用的高峰期。

繁荣了几年后,随着小灵通的出现,2004年,IC卡电话亭便正式走向没落。2004年到2007年,手机在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使用IC卡电话的群体从大多市民,缩减到了外来打工群体和大学生。武老板自2005年开始,便不再销售电话卡。他告诉记者,到了2006、2007年,还销售IC卡的摊位就只剩下了大学门口的小摊,“一个月能卖出去六、七张就很不错了”。

“伊妹儿”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这句对电子邮件E-mail的中文译音,是“美眉”、“晕”、“囧”等网络语言的开端之一。

“回头咱们MSN上聊。”

[1]  [2]  [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