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微软新Surface:近乎完美的变形超极本模版
发表时间:2014年5月22日 09:01 来源:创事记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文/龚平

Surface Pro 3(以下简称新Surface)采用第四代i3、i5或i7处理器,12英寸屏幕,分辨率高达2160x1440,仅厚9.1mm,重800g,官方声称9小时网络浏览续航时间。做为英特尔最可靠的盟友,微软为所有变形超极本打造了一个目前来看几乎完美的模版。

在各PC厂商纷纷推出变形超极本初期,笔者曾写过《超极本为什么要变形:争夺平板电脑份额》一文,对于非分离式的变形超极本并不看好,而且在大于12英寸的尺寸上做变形也没有太大意义,大屏幕的平板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疲劳。如果按照笔者的标准,早期的变形超极本也只有小屏幕的分离式超极本是合格的变形本,其它各类变形方式都是厂商在秀“创意”,似乎很少考虑到实用。每次看到英特尔展台上打着各种变形噱头的超极本,总是在想这些厂商的员工会不会购买这些奇葩的本本,以及英特尔有没有想过“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X一样的队友”。

终于,原本并非硬件厂商的老盟友微软出手,推出了Surface Pro 3,前两代Surface Pro的定位更偏向平板,尽管其性能足够强大,但是10英寸级别的屏幕大大限制了其做为超极本的使用可能,一款生产内容的设备如果屏幕小于12英寸对眼睛就是摧残。刚刚推出的新Surface则是把屏幕大小,轻薄便携,性能续航以及工业设计这几个方面结合地最好的变形超极本,目前看没有之一。可以说微软这一次为所有的PC厂商打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模版。

虽然微软在宣传上仍然强调新Surface的平板属性,Type Cover键盘也不是标配件,但是这样一款性能稍显过剩的平板,不适合观看视频的3:2比例,以及拿在手上偏大的尺寸和缺乏优秀移动应用的现状,决定了新Surface的使用环境,还是桌面大于掌上。那些注重移动办公的商用客户,不必再纠结如何平衡超极本、Macbook Air以及iPad这几类设备的生产力和移动便携性,足够轻薄的新Surface搭配Type Cover就是移动办公的利器,拥有比Macbook Air以及超极本更佳的便携性,以及比iPad更优秀的生产力。

当然,新Surface并非没有缺点,在《微软新Surface:迷失在PC与平板间》一文中,孙永杰老师认为新Surface的市场定位不清,与iPad相比新Surface更大的屏幕和缺乏优秀的移动应用都是其短板,而定位传统轻薄笔记本市场与Macbook Air竞争时,除了Windows体验与Mac OS的差异,还有价格问题(同配置下新Surface比Macbook Air贵)。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不致命。从市场角度来说,也许上述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新Surface有很好的销量,但是新Surface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模版,让其它PC厂商知道在现有的硬件支持下,能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微软似乎也并没有指望除了XBOX之外的硬件赚钱。如果能吸引PC厂商能推出更多新Surface级别的设备,让这一生态圈发展地更好,微软的软件授权费能赚更多。

至于产品本身的问题,12英寸确实比iPad大了不少,但是结合12英寸iPad Pro的传闻,10-12英寸便携又具有生产力的设备用户是有需求的,介入这一领域,微软还抢占了先手。移动应用的确一直是Windows生态的最大短板,但也要看到一直在进步,有时候单纯讨论应用数量意义不大,普通用户常用的应用都能满足就已经成功了80%,而且生态建设虽然和微软有很大关系,但是毕竟不能只靠微软一家,如何营造一个大家都赚钱的环境才是微软应该考虑的。

在系统层面,Windows的某些体验一直逊色于Mac OS(比如最明显的就是“容量门”和续航),不过笔者认为这倒有可能成为微软最大的突破口。为了支持桌面PC众多的硬件标准,Windows一直是一个庞大而浪费的系统,这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续航时间,比如长时间使用后性能下降等等。但是如果推出专门的精简系统,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微软能够联合英特尔制定一个没那么开放的新Surface设备的标准,规定少量的硬件选择,系统对硬件的支持就可以减少,同时精简掉一些多余的模块,来提升系统方面的体验。当然,笔者并不是指Windows RT这样的存在,而是类似于几年前流行的深度精简版XP这样的系统。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