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京东、当当、亚马逊、1号店之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也于近日宣布,将在今年7月1日起停止返利搜索服务,原因是返利搜索干扰了正常的购物秩序。遭遇电商集体封杀,返利网站行业洗牌将提速,那些毫无技术含量、单纯赚取佣金差价,无法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的返利网站或将面临淘汰。引导返利网站健康发展,关键还在于监管者、从业者及消费者等多方合力。
五大电商集体亮红牌,返利搜索不再是香饽饽
曾几何时,随着电子商务和网购市场的发展,返利网站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竞相合作的对象,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如今,返利网站却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15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宣布,今年7月1日起将禁止返利类淘宝客(包括阿里旗下的一淘)向用户提供淘宝平台商品链接、店铺链接、店铺名称及掌柜旺旺名的搜索服务功能。
淘宝同时强调,返利类型渠道内如涉及阿里巴巴集团相关品牌,如淘宝返利、天猫返利等,必须链接至阿里妈妈官方推广频道或活动页面。此外,自6月1日起,聚划算将不再支持返利类型淘宝客的推广。这是继京东、当当、亚马逊、1号店之后,电商业全面停止返利搜索这一服务,也意味着返利搜索或将彻底退出电商发展的历史舞台。
返利网站缘何会遭电商集体封杀?原因在于返利搜索干扰了正常的购物秩序。作为依托电商发展起来的新消费模式,返利网站通过吸引用户购物,从中获取卖家对该商品的推广佣金,并将佣金中的一部分返还给用户。这种模式本身让商家和消费者实现了双赢,但由于返利搜索存在,很多卖家反映,用户往往是在他们店铺浏览后,再将宝贝或店铺链接复制到返利站获取返利,而不是正常的通过返利网站先吸引用户过来。
京东、当当等国内电商网站之前就已关闭返利搜索服务,就是为避免用户到了京东想下单时,却发现返利站搜索该商品还可以更便宜。返利搜索并不能给电商网站带来流量,都是买家在淘宝看好了商品,然后再去返利网查询下单返利。这本身违背了花钱买流量原则,使电商在返利网站上花费的高额推广成本成为了泡影,也就难怪五大电商对返利推广失去了信心。
网购返利噱头亮眼,馅饼背后暗藏陷阱
“某某数码产品最高返现高达50%”,“90元就能轻松买到价值200元的化妆品”,“在淘宝、当当网购物可返利25%”……类似“给力”的宣传口号经常出现于各大返利网站的首页。多数消费者抱着“不要白不要”的想法,对于返利诱惑难以抗拒。商家返利究竟是真优惠还是假馅饼?在光鲜亮丽的返现背后,往往暗藏着猫腻与风险。
首先,返利难以兑现。多数返利网承诺的返利金额并不能一次兑现,而是设置了诸多兑现门槛,一笔几百元的返利金额可能要分3-5次才能完全到账,一些金额较大的返还时间甚至长达几年。部分返利网站延迟返还、克扣返利等现象,极大损害了用户体验。
其次,提现方式模糊。很多返利网站在宣传语上都会强调返还消费者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消费者可将返利网站账户与银行、支付宝等账户绑定,用以提现。然而,在用户真正提现时又会设置一些不曾提前告知的门槛,如人民币变成了虚拟货币、返现有最低标准、使用优惠券不符合兑现条件等等。流量劫持、站内违规推广等,更是许多不规范返利网站的惯用伎俩。
再次,消费者维权困难。用户在注册会员时首先必须点击同意返利网站制定的格式合同,而该合同往往涉及霸王条款和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侵害消费者权益。但事前的点击同意,往往使消费者举证、维权困难。
行业乱象亟待规范,洗牌升级大势所趋
作为电商市场的催生物,返利网站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催生种种消费陷阱的温床,在标准和监管双重缺失的情况下,一些返利网站成了不法分子设置“网络钓鱼”陷阱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