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态发展呈现新特征
“如今,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呈现五个特征:包括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明显;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对知识产权需求日益旺盛;知识产权服务业逐渐壮大,初步形成了服务体系新格局;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 刘航介绍。
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专利申请排名前三的技术领域分别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22573件,占年度申请总量的80%,这三大领域企业实现总收入16517.1亿元,占总收入的76%,中关村企业的专利增长和产业规模发展趋势吻合。
在近期“十百千工程”培育企业需求征集中,259家企业共提出2200条需求,其中专利98条、商标77件、标准化67条、购买服务38条,占总需求的13%,填报企业超过1/4。在677条迫切需求中,创新能力建设122条,占迫切需求比重18%,数量排第二,这说明企业的需求由以往向政府要政策正在转变为以创新驱动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服务诉求,以及企业对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迫切程度。
截至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专利代理机构有168家,占全国的16.67%。执业代理人2005人,占全国的22.4%。辐射全国,优秀机构占50%以上。中关村建成了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促进服务机构聚集发展,成立了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目前,中关村知识产权业逐步由知识产权代理向知识产权评估、交易、金融等高端服务延伸,初步形成了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关村示范区以中关村创新平台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家部委的政策支持,加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标准化战略实施示范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和全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中关村示范区知识产权和创新相关工作。
中关村示范区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中关村知识产权维权快速通道,与北京市高院建立委托提调节机制,探索提请国家知识产权督促办、跨区域协办、部门协作3种形式的跨区域维权模式。深入推进中关村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巡回审理厅工作;建立市区两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在中关村示范区建立了32家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工作分站。
知识产权工作实现新转变
中关村示范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的原则,建立包括各区县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各分园管委会的工作体系;建立了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构建了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评估、维权、交易等全方位、一体化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中关村示范区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程”,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挂帅的推进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中关村知识产权重大事项定期会商机制。
中关村示范区基本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中关村示范区企业能够享受到来自国家、市、区县、示范区各级各部门针对知识产权的支持政策超过20项。去年,中关村示范区又对专利、标准、商标和企业购买中介服务支持资金进行了整合修订,对发明创造、服务业发展、领军企业打造以及国际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
刘航介绍,在新形势下,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也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由关注数量向关注质量转变;由关注创造向关注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全过程转变;由关注企业知识产权到关注企业与服务机构紧密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发展转变;由关注普惠性政策向关注普惠性政策与聚集两级企业并重转变;由关注知识产权本身向关注知识产权与产业、经济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