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信息化是生态建设利器
发表时间:2014年5月8日 09:16 来源:赛迪网-中国电子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赛迪网讯】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无疑是福建的重大利好。当然,国家在给予福建政策指导的同时,也出了一道大题,就是要福建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因为生态,不单是福建的事,也是全国的事;不单是福建科学发展的选择,也是全国科学发展的选择。

生态本意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自有生命开始就有了生态,它也是一个演进过程。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渐渐招架不住了,不由自主地偏离了方向,人们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重视生态,无疑是暴殄天物,自我造孽。因此,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让生态补上现代化的课,正本清源,从容地站在工业化的肩膀上。

福建山清水秀,是天赐的生态之园。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2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9.5%。12条主要河流水质常年保持为优,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8.4%。虽然基础好,但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福建还有许多荒山,林分质量参差不齐,时常也有行人在大街上捂鼻子、带口罩,经济与生态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质量与百姓的期待、国家的要求还有差距。福建要抓紧实现生态现代化,做全国的生态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生态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的倍增性和渗透性将赋予生态建设新引擎,加速快进,回归应有的状态。没有信息化的生态建设,就像没有武器的士兵,一样抵挡不了现代农业、工业的冲击,也会被迅猛的经济浪潮冲垮。推进生态信息化,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发力:

一是创新发展。就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现代经济不仅讲规模、讲速度,更重要的是讲质量、讲效益,我们必须从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上下工夫。要想做到这一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是不二之选。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将颠覆时空界限,打破生产要素的约束,增强实体经济的张力和弹性。要推进企业信息化,普及应用系统软件,包括OA、ERP、CRM、SCM、CAD、CAM、CAPP、PLM等,普及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维化、精益化。大幅度提升服务比重,使生产与消费契合,需求与供应平衡,远离过剩之痛,实现循环经济。创新发展不是某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处处创新、时时创新、人人创新。实施IT改造,需要大量信息化的明白人,要大力推行CIO制度,不仅传统产业,IT企业也要有CIO,实现传统与IT思维的无缝对接。



二是创新保护。就是充分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现阶段生产与污染往往相伴而生,甚至人群过度集中,也会产生污染。被动治理容易生成二次污染,也难以标本兼治。污染不仅要治,更要防。物联网正是实现监测监控、动态预防的有效手段。要鼓励企业自建相当规模的物联网系统,并且将这些系统连接到专业的监控平台。对江河水系、城市内河以及城市空气,都要建设物联网设施,实时监测监控。森林是生态之源,森林防火更要引入物联网系统,不仅要及时发现火警,还要对进入林区人员进行监管,把森林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利用卫星资源,对全省生态状态进行监测,不仅关注陆地,也要将视角推向海洋。

三是创新管理。就是推行大数据生态管理,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要建立绵密的生态数据系统,至少应包括:数据标准,即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实现标准化。数据内容,即采集指标能客观且全面反映生态状况,并实现量化。数据质量,即数据能够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有效印证,并且可溯源。数据可视化,即用图形、动画等方式展现数据及之间的关系,让人一目了然。数据监督,即数据源向百姓开放,让百姓监督数据,提供数据,保证数据质量,经得起公众质疑。比如,PM2.5数据是怎么来的,是用什么设备测的,采集点是否科学;森林覆盖率是怎么统计的,林分状况如何,荒山都在哪里,每年造林位置、实效,花费多少等。只有公开透明,才能杜绝吹牛数据,让数据造假无处遁形,防止年年造“零”。数据生态管理能否推行,关键看领导,因为大数据是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一把手工程。(作者为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处长)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