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春玉
在“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打车软件的补贴战逐停后,拼车软件悄然兴起。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打车软件“退烧”的同时,拼车软件开始流行。然而目前,用户还未养成拼车的习惯,拼车存在的诸多隐忧也让许多用户望而却步。因此要使拼车软件“拼长久”,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打车”未熄,“拼车”又起
自2013年年末,“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打车软件展开了激烈的巨额补贴战,很多乘客从中得到实惠,这些打车神器可谓是赚足了人气。然而,近日,打车软件对乘客的补贴经历了几起几落,从每单10元到13元,最高15元或20元,降至目前每单3元,人们对打车软件的热情迅速降温。许多市民反映,在高峰时间出门,用打车软件很难叫到车。即使高峰期有两个打车软件交替使用,但由于补贴太少,打车软件越来越不给力,渐渐地就不爱用了。另外,在多地相继限牌之后,网友讨论最多的是“今后该如何出行”。绝大多数网友表示需“加快地铁建设”或“完善公交服务”,也有部分网友表示可以采取拼车形式,因为这样能省下不少油费,出行也更环保。在“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等打车软件掀起的打车狂潮逐渐归于平淡之际,又一出行神器悄然兴起。
其实拼车软件与打车软件类似,用户只需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如“AA拼车”、“爱拼车”及“顺风拼”等,在通过认证后输入起点和终点,拼车软件就能实时匹配出顺路的出租车和私家车的信息。而同时,能载客的司机会即时接收到拼车信息,发出拼车邀请,此时乘客需要拼车,就可以接单。
为了涨人气,拼车软件纷纷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款“顺风拼”拼车软件喊出了“高峰时段90秒内必有车”的宣传口号。而“爱拼车”则准备拿出100万元送油卡和话费来补贴拼车成功的车主或乘客。继“快的”和“嘀嘀”之后,拼车软件也开始拿钱互博。
然而,拼车软件并未迎来真正的春天,用户还未养成拼车的习惯,拼车软件真正“拼起来”还存在许多障碍。
“拼长久”仍存阻碍
有偿拼车是否合法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这是拼车行业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由于车辆分营运车辆和非营运车辆,对于从事载客或运输货物的车辆,交通管理部门会颁发营运许可证。若没有营运许可证的车辆从事经营性行为就涉嫌非法营运。因此一些私家车主表示,担心拼车后成为非法运营,会被误认为黑车,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另外,还有车主担心,若拼车出事故,保险公司可能拒赔。由于私家车在投保时的性质为家庭自用,拼车收费则属于改变使用性质的行为,涉嫌非法营运,若没有事先通知保险公司并增加保费,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可能因此拒赔。
安全性也是阻碍“拼长久”的因素之一。首先,由于在拼车软件上发布信息的用户互不认识,陌生人交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忧,乘客及司机的安全均令人担心。其次,私家车主和乘客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如运行中发生车祸),双方很难凭口头协议得到保护,在现实生活中鲜有人愿意签订白纸黑字的免责协议。
另外,拼车软件的用户黏性值得忧虑。由于拼车软件属于陌生人交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忧,因此无论是车主还是乘客均愿意熟人交际。一旦用户从拼车软件中找到值得信任的拼车人,他们之间的拼车行为和拼车应用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在拼车补贴用完之际,拼车软件拿什么留住用户,这是值得拼车应用开发商深思的问题。
真正“拼起来”需多方支持
首先,培养用户拼车习惯,让拼车名正言顺,还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有偿拼车需要政策层面为其正名,为拼车车主解决后顾之忧。拼车形式为许多黑车提供了空间,同时也让许多欲拼车的车主担心成为非法运营,因此为鼓励拼车,还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另外,在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中,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拼车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的绿色方式之一,这也是政策鼓励拼车的另一刺激因素。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便有类似优惠政策。如在美国,一些高速公路允许做满一定数量的私家车在周一至周五的规定时间内可以进入高承载专用道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