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信息时代。现代通信正悄悄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作为一名通信人,在感受着通信带给人们生活变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由衷地自豪和骄傲。
改革开放以前的通讯方式,被人戏称为“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当时人们的通讯基本上靠邮信、发电报,很少有人能用上电话。改革开放潮涌浪激,通信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个家庭都感同身受。从鸿雁传书,到明信片的流行;从奢侈的“大哥大”到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将“天涯”变成“比邻”。
因母亲是“老邮电”,我自幼在邮电局宿舍大院长大,长大后在工厂干了四年就调到了邮电局,亲眼见证了邮电通信行业的沧桑巨变,对通信行业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使我渐渐迷上了通信产品的收藏。
最早的收藏是在80年代集邮热时期,那时候很是着迷,父亲看着我对集邮这么热,也帮着我收集,特别是把他收藏的很多带邮票的信件给了我,可惜当时只知道收集邮票,没有认识到这些信件的价值,把邮票都在信封上揭了下来。邮戳也弄的模糊不清。所幸父亲是个有心人,把重要的家书留下了一部分。其中一封非常珍贵的书信是大伯父离家出走7后的1953年7月2号第一次与家人的联系书信,真的是一封家书万金不易。
那时发电报是按字收费,3分钱一个字。为了省钱,内容是能简就简。记得有个笑话,当军人的老公给在北京工作的老婆发电报,说是5月1号带儿子小兵回北京探亲,电报是这样发的“五一带兵进京”,这下可好了,电报被扣押,当事人被严格审查。呵呵,可见不能省的字还是不能省。
进入七十、八十年代,电报、电话仍然是奢侈品。直到80年代末以前,济宁地区还一直是4位数的电话号码,全市不过几千门电话。这一时期,电话基本限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我收藏的一部拨盘电话机在拨打电话时手指伸入需要拨的号码孔里,顺时针旋转到底,松开,继续拨下一个号。不过拨号盘电话使用脉冲发号方式,而现在运营商的交换机都采用音频收号方式,所以它只具有收藏价值,而无使用价值了。
直到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通信建设的大发展,电话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BP机、大哥大、互联网也快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有事拷我”,这句都市曾经的经典流行语不知还有几人记起,九十年代初,传呼机刚出现的时候,谁要是有部传呼机,那是很叫人羡慕的,要是用上一只双排汉显摩托罗拉传呼机,并不亚于今天开上一辆宝马汽车。不过几年的功夫,“大哥大”的出现,传呼业务迅速下滑,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1994年左右,“拥有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当时“大哥大”使用者的一句口头语和时髦话。那时,“大哥大”被认为是“大款”的象征。有一个90年代初的笑话说,有钱人就是“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一部二、三万元,只有大老板们才用得起,那时候拿这么个物件,在马路边上大声喊话显得牛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