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号专车和易到用车后,滴滴打车旗下的商务约租车业务滴滴专车于近日在北京低调上线。受制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限制性经营导致的运力不足,传统零散低效的汽车租赁市场资源和用户出行多元化用车需求间的信息鸿沟亟需第三方信息平台来连接、承载与填平,国内商务约租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资本与参与者共同聚焦的“香饽饽”。
除了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出行,一座城市中还有两个亚产业可以满足市民不断膨胀的出行需求,即出租车业以及汽车租赁业。对于北京这般拥有以两千万以上庞大人口数的超级国际大都市,公共交通的供给量似乎永远赶不上人口的递增速度,而基于路面资源的稀缺性,私家车限购令短期内亦不可能取消,这导致存在巨大的用户出行需求缺口。
而北京市出租车6.6万辆的配额十几年雷打不动,尽管从学界到坊间对此垄断经营导致弊端的质疑声从未间断,但仅北京就存在近十万辆黑车的事实以及乐此不疲的运动式“猫鼠游戏”监管,都已成了常见戏码见怪不怪了。
尽管滴滴、快的等移动打车软件的普及与大规模应用,通过端对端的实时信息流,极大的缩小了乘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乘客移动招车更快捷,有效降低了司机空驶率,大大提高了出租车的运力,但是,打车难问题却依旧存在。
如何填补现有出租车行业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白,成为一个行业难题。要么放开出租车行业的垄断经营?这个或许短期内难以实现,那么现在唯一的需求满足变量,就只剩下汽车租赁业的升级、变革和效率提升,从而解决消费出行扩容但运力不足的矛盾。从国外实践来看,美国华盛顿通过拼车提高车辆利用率、Uber通过约租车业务提高资源利用率已经深受用户青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滴滴等打车平台选择上线专车业务来填补传统出租车行业运力不足导致的需求空白,滴滴专车自19号低调公测后倡导“移动出行信息平台”的服务管控体系,就是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作支撑,用联网的创新理念改造传统交通行业,连接并重塑国内低效的汽车租赁市场。通过对合法有资质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资源与信息的高效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端利益共同体间的平衡与共赢,推动行业整体朝规模化方向发展。
前几天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一纸《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通知》的租车管理新政,给欣欣向荣的商务约租车业务泼了一瓢冷水,并严禁私家车用于汽车租赁企业经营,禁止汽车租赁公司配备代驾司机。当政策大棒袭来,一时间,“商务租车行业带来灭顶之灾、互联网租车面临生死大考乃至胎死腹中”的类似言论铺天盖地。
但是,在业内专家看来,通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在各个细分领域监管已屡见不鲜,甚至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几乎还没有哪个互联网细分行业是被监管所杀死。例如在几年前的视频网站兴起,一样受到牌照的监管,但如今优酷、土豆、爱奇艺等逐渐成长为互联网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目前人气高涨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视、医药电商等,也都在监管中逐步走向成熟。毕竟,这些创新产品和服务给用户带来足够的价值,海量用户使用,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民意不可违,监管部门也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市场硬需求,不会轻易封杀。
从滴滴专车等商务约租车业务上线后的市场反响来看,商务约租车是对用户多元化出行需求的有效回应,是对现有出行市场障碍和需求的一次主动回应,特别是熨平了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整个中国的商务用车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商务约租车市场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环,未来必将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