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租车和专车之争该如何监管?
“互联网平台肯定要鼓励”、“规范专车,更要做的是开大门、正门。”近日,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媒体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刘斌指出,政府监管的出发点首先必须重视民众需求,而不是一棍子打死。“现在管理部门没有从供需矛盾入手……基本上是按照老章程来管理新问题,保护既有利益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政策其实有大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出租车没有搞好,去打了“专车”的板子,并没有从发展的角度,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
早在2014年专车软件兴起不久,人民日报也曾发出同样的告诫——“监管不要忽视民众需求”。交通部近期也多次表态鼓励专车。
对于近日太原、成都等一些城市依然相继传出“喊打”之声,刘斌直言:“问题比较严重”,“这暴露出管理部门一些政策确实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即不是用创新来考虑问题,而是拿着旧规章来裁剪现实情况,我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是黑车违背安全,肯定会“人人喊打”,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打“专车”并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
网络调研也间接印证了刘斌的结论。人民网调查显示,高达87.9%的网民支持专车创新,而搜狐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超过七成网民认为,限制专车发展是垄断的表现。
学界也认为,互联网专车是改革现行体制的契机而非挑战。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表示,互联网开启的城市交通变革时代已经来临,“专车”服务或可成为撬动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的杠杆。专车依托市场化运作的商务服务,可以在服务理念、打车体验等多方面拉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在眼下一片力挺声中,专车究竟该如何监管?刘斌提出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思路。他说,专车服务现在就在于“关小门”,但是我们更要做的是开“大门、正门”。 “专车”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政府要提供明确的标准,不能拿着一个出租车的条例来管“专车”。
发改委官员的直言,也与此前《人民日报》的论调一致: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冲破垄断利益的藩篱,解开保守观念的自缚。只有这样才能踢好出行改革的临门一脚,为“互联网专车”抬起那过时的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