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曾碧波回到江西南城县老家过年。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结婚,请他过去喝喜酒。两人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曾也知道酒桌上的酒算不上什么好酒,但还是喝了不少。
最后,大家都喝大了,凌晨两三点冲进去闹洞房。“江西人的内心,还是有很强的‘匪气’的,我们那里,没有人讲做什么工作,讲的都是做什么事情。创业这个词,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说。这位年轻创业者,创立的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今年年初完成B轮1亿美元融资,领投方为赛领国际发展投资基金。因为这笔融资,洋码头步入“独角兽”公司行列。
洋码头总部位于上海灵石路珠江创意中心的一栋写字楼。曾碧波的办公室干净整洁,他穿着剪裁合身的衬衫和西裤,符合这座海派城市的气质。但骨子里,他还是那个江西农村走出来的人,公司内部群中,他的外号是“码头大哥”。
2014年,洋码头平台交易额近6亿元,今年有望冲击25亿元。“一年没个4倍成长,都不好意思说是做跨境电商的。我相信同行们做得也很好,因为它们烧钱比我要猛。但真要打起仗来,或者别人挑起价格战,也没什么,打就打。”他说。
阿里巴巴 B2B 业务在香港上市,是中国出口电商的标志性事件。再后来,京东和阿里巴巴先后在美国上市,是中国内贸电商的标志性事件。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电商的下一个大机会,是把全球优质商品引入中国。2014 年,“跨境电商”概念变得炙手可热。互联网巨头投入重兵,各种创业项目纷纷涌现。但在2009年,曾碧波刚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时,等待他的还是一个巨大的“坑”。
目睹中美商品之间的巨大价差,他意识到了其中的商业机会。他研究了很多数字,做了很多分析,得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判断,例如“跨境电商”的瓶颈在物流。“就事情谈事情,还是比较好判断的。但对人的判断上,可能有所低估,也就是一个年轻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能不能 hold得住。”他说。
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外部。2010年,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第43号文,规定个人邮寄入境物品,海关征收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予以免征(以前是500元)。原本许多化妆品以国际快递方式入境,享受免税待遇,第 43 号文一出,这些化妆品只能走水货渠道才可以免税。好在洋码头当时体量不大,受到的影响有限。
2012 年初,海关总署把各口岸的国际快递包裹业务叫停了。前一年的状况太混乱,各口岸堆积着因为虚报瞒报被查获的货物。当时还没有跨境电商概念,人们只知道“代购、走私、水货、人肉、空姐”这些名词。各口岸同时关闭,对洋码头的影响很大。当年 5 月,鉴于公司现金流吃紧,只好裁员,三十多名员工,最后裁掉了三分之一。
曾碧波觉得还是能坚持下去。在这个行业时间长了,他知道海关总署为何有这样的决策,调整一定是短期的。那段时间,他在全国各地见了不少海关关长,知道他们的压力来源。海关总署清楚,关掉各口岸的国际快递包裹业务,只会让深圳和香港的走私活动更加猖獗。果然,一番整顿梳理之后,2013年,海关总署选择几个监管水平较高的口岸,重新开放了国际快递包裹业务。
跨境电商涉及的环节太多,看起来在淘宝天猫的射程之下,洋码头的融资之路也颇多坎坷。从2010年拿到天使湾5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到2014年初拿到赛富亚洲近千万美元A轮投资,隔了4年时间。公司完成B轮融资以后,曾碧波颇有感慨,写了一封内部邮件,历数被各路资本拒绝的经历。邮件流出,在资本圈与创业圈引发热烈讨论。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持续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有过海淘经历的人都知道,海淘是一个技术活。你不但要有双币信 用 卡,还要有基本的外语能力,既要找到靠谱的转运公司,还要掌握报税、口岸、运费等诸多知识。更要命的是,从海外买东西,极度缺乏安全感,你要做好损失掉全部货款的准备。当然,还有漫长的等待期:一到两个月收到货物,再正常不过了。一句话,最早海淘的一批人,都是极具冒险精神的一批人。
在洋码头上购物,消费者只需挑中物品,用人民币付款。海外卖家(包括商家和买手)把货物发往洋码头在当地的物流中心,经由航空公司空运至中国,统一清关入境,再由国内物流公司配送。目前,洋码头平台上的包裹,最快可以3天“海外直邮”到消费者手中。
2010年,洋码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物流体系:贝海国际物流。2010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曾碧波最大的收获,是把国际快件的小包裹模式走通了。尽管看上去有些初级,就实际效果而言,还是做到了价格低、速度快、客户满意。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感觉别人很久没有解决的物流问题,多多少少解决了。
为了节约成本,曾碧波找了一位美国的朋友,用他家的车库做收货仓库。他不想太烦朋友,天天签收挺累的,就给他家装了一个终端系统,扫描一下快递单,就算签收。签收一个包裹,朋友能得到两美元报酬。一天签收100个包裹,就是200美元,朋友也很有积极性。
有一次,卡车司机生病,为了把货物及时送到洛杉矶机场(晚上11点起飞的航班,货物必须8点前送到机场),他自己开车从仓库出发,冲过洛杉矶的车流高峰期。“机场人员不认识我,检查我的身份证明,问我是不是中东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同行可能永远体会不到自建物流的辛酸,因为时间节点都是按小时计算的。”
贝海国际的十一大国际物流中心,目前服务已经覆盖20多个国家,每周有近40个全球物流航班进入国内。航空公司最大的困扰,是对未来运量没有把握。洋码头根据日常运营数据,预先判断运量,与航空公司签订年度或半年度框架协议,获得较优惠的舱位价格。
对海关来说,货物清关的速度,取决于信息申报的准确度。通过转运公司海淘的用户,本身有较强的虚假申报动机,海关势必一个个检查包裹,清关速度自然变慢。洋码头的包裹信息清晰准确,相应清关速度也更快。同时,全程监控包裹的物流状态,保证运输过程中,不被第三只手拆包。
入驻洋码头的商家,必须有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实体,提供公司的营业与零售资质证明、银行对账单、法人身 份 证明等,并且交纳保证金。入驻洋码头的买手,必须是在海外长期居住的华人或外国人,需要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包括海外身份证明(如护照、绿卡等)、海外信用证明(如生活或信 用 卡账单等)、海外居住证明(有固定住址)等。
“为什么我们的平台上,香港商家非常少?因为那里的国内皮包公司太多了。我们要求的海外企业,不只是法律层面的,更是事实层面的。你不能单纯相信纸质的证明材料,也不能单纯相信保证金,往往卖假货的人,钱特别多。”
目前的跨境电商,有“保税进口”和“海外直邮”两种。洋码头上也有“保税进口”商品。曾碧波的看法是,各大保税区进口试点不是跨境电商,而是进口电商,只是一般贸易进口的升级版,与“跨境”无关。但对爆款商品(如尿布、防晒霜),保税进口有其优势。这些商品客单价较低,对物流成本敏感,适合以集约化方式海运到中国。
洋码头的四位核心创始人,包括曾碧波在内,三位在当年的易趣工作过。易趣,这家中国电子商务的先驱企业,被eBay收购以后,完败于淘宝。当初的雇员,而今在跨境电商领域重新集结。
易趣的工作经历,多多少少会对他们后来的创业产业影响。洋码头一开始走的就是平台化的路子,通过规则与服务,连接海外卖家与中国消费者,相比其他竞争对海外直邮,是其商品交易的主要特点。
“2001年到2006年在易趣工作,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平台本身的价值点在哪里?你发现平台是利他主义者,自营基本是利己主义者。我们形成了一种惯性,就是要做对行业和客户有价值的事情。这不是矫情,而是几年来,每天真切感受到的。真的是客户成功,你才牛,客户不成功,你也就失败了。”曾碧波说。
跨境电商发展初期,海外卖家,不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对海外商品不熟悉。以他多年的电商从业经验,必须以轻快的平台模式,大量组织买家,大量组织卖家。
当然,平台的养成也有偶然因素。刚回国的时候,他混迹各个论坛,撰写“海淘攻略”,总以一句固定的话结尾:了解更多“海淘”信息,你可以加入某某QQ群。他总共开了10个QQ群,每个群有300多人。这些人,成为洋码头最早的一批用户。
结合跨境电商的业务特点,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洋码头2013年推出了“海外扫货神器”这一移动应用。当时公司还没有大额融资,CTO也没进行过移动端开发,但团队觉得必须布局,再不做就晚了。“海外扫货神器”每天直播海外买手在各大折扣卖场的扫货实况,买手的粉丝们可以手,更加重视长尾市场。多品类、高客单价、跟踪下单。有意思的是,A 轮投资者赛富亚洲,当初决定投资,看中的不是跨境电商,而是这一移动互联网项目。
社交的种子一直都在。国内消费者对海外商品了解不多,导致眼中只有“日本马桶盖、花王纸尿裤、美国雅培奶粉”之类,对其他的好东西视而不见。 2015年9月,洋码头进军社区,构建海外卖家与国内消费者的信息分享平台,通过购物晒单和心得分享等方式,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海外品牌与商品,打破之前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解决了海外购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知道买什么),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用户黏性。
与一般创业者不同,曾碧波愿意和他人(甚至竞争对手)分享对行业的认识与见解。“2014 年之前,没人跟我讨论这件事情。全中国就我一家在搞。无聊,孤单,没有人跟你分享,也没有人跟你争吵。就像在沙漠里走啊走,终于走到一个城市,有酒吧和广场,见到那么多人,自然有很快乐的感觉。”
更早之前,他是一位问题少年。真正开始认真读书是在初三。之前的两年,他都在外面晃荡。父母给他两条路,要不然当兵,要不然好好读书,他选择了后者。刚刚回到学校,连负负得正都不知道,同学们经常笑话他。可在高二时,他已经修完高中的全部课程。1996年,他提前参加高考,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
没想到,大学时代是人生的第二个低谷期。身边牛人太多了,第一次考数学,只得了 60 分,把他郁闷得不行。“这个打击挺大的,当时章飞鹏就很好,学习成绩比我强多了。”他回忆到。也许大学给他的收获之一,是认识了同宿舍的章飞鹏。此人后来从盛大网络离职,成为洋码头的联合创始人兼CTO。
2000年,曾碧波毕业找工作,别人不是嫌他年纪小,就是嫌他没有社会经验。他找了家公司,做了一年销售工作,随后加入易趣。2006年,他到美国读MBA,毕业以后在硅谷工作了一年,直到回国创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怕死也不怕输的时候,你就会回到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这个答案,十几年前,我已经想透了。”他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