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这么快,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零时30分,北京的杨女士已经签收了今年双11的第一件货物——液晶电视,20多分钟前,她才刚刚为它付过尾款。杨女士清楚地记得,去年11月11日凌晨,同样是付款后不久,日日顺物流就把自己订购的海尔冰箱送到家里,而今年收货时,她还守在电脑前看阿里“春晚”直播双11第一单,没想到自己转眼就成了主角。
如今,双11早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网购狂欢,围绕“第一单”也有更多的话题可聊。
两年前,双11台前盛况、台后“爆仓”,唯独大件配送临阵不慌;两年后,物流大战撑起双11半壁江山,大件物流几乎垄断“第一单”。
两年前,各家电商比拼“第一单”,要的就是我比你快;两年后,各方再看“第一单”,多了不少理性和内涵。
在用户眼中,年年双11,年年第一单,到底玩出了哪些新花样?
花样一:从“捡便宜”到“全球淘”,追求精品“第一单”成主流
尽管这几年的“第一单”在表面数据上并没有给用户带来更强烈的冲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双11的历练后,用户对“第一单”的消费观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郑小姐是个有着六年“淘龄”的网购达人,在她的印象中,最初去淘宝购物的目的无非是想买“那些款式流行、价格又便宜的时髦货”,说得直白些,郑小姐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捡便宜”的心理,并没有太拿网购当回事儿。
但是几年下来,郑小姐不仅大大缩减了平时逛街的次数,网购的品类也从当初单纯的时装、护肤品,几乎涵盖了吃穿住行等生活必备品,尤其临近11月时,碰到需要的东西总是习惯等一等,放到双11再买,随着阿里联手日日顺,网购大件商品也能享受到高效的配送服务,郑小姐干脆连家电也在天猫买了。
去年双11结束后,郑小姐盘点了一下购物清单,发现八成以上的订单出自天猫的品牌旗舰店,而今年双11,她又将“第一单”的目光投向了海外精品,打算尝试一下全球的时尚货。
追求品质,注重品牌背后的服务体验,无疑是双11带给国人最显著的影响,随着电商逐渐走向全球化,中国人的消费意识也更加趋向理智,由产品、价格、服务构成的综合性价比成为衡量消费价值观的新标准。
花样二:渠道下沉,农村人和城里人一起玩“第一单”
记得几年前,笔者老家表哥准备结婚,专门进城来买些电饭煲、豆浆机之类的小家电,当时他很羡慕我们可以网购,而且还能直接送货上门,感叹农村生活还是不如城里方便。而现在,表哥已经可以坐在家里用手机上网买家电,很快就会有人上门送货安装。
随着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军团迅速将渠道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下沉,城乡步调开始趋向一致。2014年双11期间,担当天猫大家电配送主力的日日顺物流已经覆盖了全国2800多个区、县,实现了进村入户。
今年的形式有了更大改观,得到日日顺等物流企业支持的阿里,加快了“村淘”推广的步伐,将渠道下沉更为彻底,而根据天猫大家电预售情况统计,来自农村的订单激增,已经和城市形成对等之势。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日日顺物流在全国增加100个仓库,并在原有3000多条线路基础上,继续优化600条线路,将农村平均送达时间提升到2.8天。
这样看来,在配送范围和时效持续上升的前提下,“第一单”实际上已经具备了随时“下沉”的能力,也许到明年此时,“村淘第一单”就会成为现实。
花样三:核心聚变,“第一单”背后的智慧物流
2013年双11,笔者有位朋友兴冲冲地买了冰箱和彩电,结果两台家电不仅是分批送到,而且中间相差了一周之久,让那位朋友直呼“伤不起”。其实,资深剁手党都会有些印象,几年前的双11,买大家电最难过的就是物流关,当天能收到的“第一单”实属运气好。
今年双11前夕,日日顺物流对外公布了仓库信息,使得天猫赖以打通配送渠道的“秘密基地”得以曝光。在日日顺仓库里,从流水线到夹抱车、转运分装设备全部实现自动化,即便在大量订单集中爆发时也能高速运转,保证出库效率。同时,强大的后台处理能力可以自动对订单进行分配,提高分拣效率。
此外,日日顺服务人员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RF终端”的智能设备,轻松完成货物收货、入库、查询等信息识别,让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对经手的货物了如指掌。
根据天猫后台的预售大数据,日日顺物流会将货物提前下沉,分配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网点。当配送信号发出时,日日顺覆盖全国的17000多家服务网点,以及9万多个车小微,就会马上投入实战,同时为城市和农村用户提供标准化送装服务,即送货入户并一次安装到位。
即便是偏远地区和老城区,日日顺物流通过配套GPS定位系统、爬楼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也能迅速解决用户对全流程物流服务体验的需求。日日顺打造的“智慧物流”已经让天猫掌握了开拓“村淘”业务的重要话语权。
所以从这些细节上不难发现,双11“第一单”的背后就是一段赤裸裸的物流智商进化史,借助日日顺覆盖全国的庞大物流体系,天猫可以无后顾之忧地重新梳理大件商品的营销策略,大家电只是开始,后面的还会有电动车、健身器材甚至未来构想中的汽车“第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