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的征信市场很热闹。先是1月5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23天后,蚂蚁金融旗下的芝麻信用开始公测,而腾讯征信也在积极迎战、到处发声。2月5日,京东金融也向媒体透露有计划申请个人征信牌照。
中国征信市场群雄并起的时代已然来临,会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情况,由三家全国性的个人征信公司控制消费信贷服务中所需要的大部分个人征信业务?因为法律制度、文化习惯的差异,中国征信市场与美国会有怎样的不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又会带来哪些变局?让我们对未来市场格局做一下展望。
央行征信系统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在美国,征信公司基本都是商业化运营的。占领着美国99%的信用评分市场的FICO评分方法,是在1956年由工程师Bill Fair和数学家Earl Isaac共同发明的,并且他们成立了Fair Isaac公司。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则不是商业化运行的。这也很好理解,中国人民银行是隶属于国务院的政府机构,而美联储是由12个地方性联邦储备银行组成,这些分支银行则属于众多的会员商业银行,它是私有化运营的,虽然行使的是央行职能。
所以说,中国征信市场未来的格局,一定还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1月5日的《征信通知》,有一种江湖征集令的感觉,先让这八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采集数据,帮助人民银行打造中国的FICO评分标准。由于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不是商业化机构,所以其在整个征信市场不是运动员的角色,而是教练的角色。
在美国,Ep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三大征信局和其他一些小的征信机构都采用FICO评分标准,虽然有Zestfinance这样的机构伴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崛起,但对FICO真正形成挑战恐怕还尚需时日。在中国,央行的征信报告是任何一家P2P公司都会采用的,尽管它存在很多问题,但想获得一个人真实的金融信用数据,必须调取央行征信报告。目前,随着倒闭跑路的P2P公司越来越多,将P2P借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会进一步加剧其绝对垄断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在某细分方向上没有独特定位、不具备利用大数据征信能力的P2P公司,未来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阿里腾讯京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阿里的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都是央行通知里第一批点名的征信机构,与其他六家不同的是,这两家机构背靠阿里金融和腾讯金融的大树,做征信是水到渠成的事。征信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数据就是钢筋水泥,没有这方面的积累肯定玩不转。
现在看来,芝麻信用是商业化征信机构中实力最强的。甚至相比于央行征信系统,芝麻信用拥有的阿里巴巴电商交易数据和支付宝的资金划转缴费数据更动态、更真实的反映用户的信用水平。1月28日,芝麻信用的公测,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金融下的征信怎么玩。在阿里巴巴电商系淘宝天猫聚划算的购物情况,以及用支付宝进行信用卡还款的状态,都直接影响到芝麻信用的评分,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来比拼个人信用得分,这都是央行的征信体系无法做到的。
也许你会说,像芝麻信用这样的征信体系是不是有些 闭,主要是服务于阿里金融的客户。但笔者认为,芝麻信用与美国的三大征信局是不同的,在中国目前的征信市场环境下,完全独立的运作很难生存,依靠阿里金融并服务于阿里金融没什么不好。其实,不少P2P公司已经使用芝麻信用,他们在向外界宣传授信标准时,都把央行征信报告和芝麻信用的评分列为第一和第二位。
腾讯金融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商业应用场景,基于社交网络上的数据来进行信用评分、描绘一个人的画像,在国际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毕竟通过网络社交形成的关系是弱关系,与金钱往来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微信推送广告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仅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信用评定的偏差,笔者一位特别优秀的创二代朋友只收到Oppo手机的广告,让这位Vertu手机的忠实用户情何以堪?当然,利用社交网络数据来征信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不要对腾讯征信太苛求。最近微信 杀支付宝红包,也可见腾讯决不允许自己创建的生态系统给竞争对手做嫁衣,腾讯征信或许在等待一鸣惊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