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朋友圈里被一个视频刷屏了: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博鳌对话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
最有意思的是我高中闺蜜的评论:“觉得李彦宏的英语好,但又说不清楚好在哪里~~”无视年龄感的花痴粉幸福溢于言表。但是,她很可能说对了一件事情。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能有很多人跟她一样,只顾着看三个大有来头的人物,而忽略了对话本身最值得研究和玩味的地方。
我从进入大学毕业,兼职口笔译到专职从事同声传译、口译培训,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七八年了,也给一些著名或非著名企业家做过商务谈判和大会发言的同传。对于李彦宏在这场英语对话中的语言能力表现,我可以给他打高分。
第一,从英语教学的专业角度来说,是否受到母语语法体系干扰,是评判一个人的英文功底的最佳标准。这个也是我们与英语母语国家人的根本区别。很明显,李彦宏就完全跳出了母语语法体系的思维逻辑,如果只听声音不看画面,我会觉得这完全这是一场三个外国人的对话。在用语习惯及逻辑上,李彦宏不仅与盖茨和马斯克完全接轨,文法也值得认真研究,比如在开场,李彦宏谈到在百度贴吧征集问题时,使用了“solicit questions”的词组搭配。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常用collect一词来表达“收集”。而solicit要比collect多出一层“殷切希望”、“广泛征询”的意思,显然在该语境下更胜一筹。
平时英语国家的人其实很少用大词难词。相反,一些特别不起眼的小词却词义丰富,能真正体现深厚的英语功底。例如,在表达“利弊”时,我们通常会想到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但是李彦宏用了一组更加简练但是地道的短语“pros and cons”,该词组经常在正式及学术场合使用。在形容“颇多争议”时,他同样避免使用过于生硬复杂的词,诸如difference、controversy、dispute,而采用“buzz”这一带有比喻义的日常词,形象又贴切。
第二,很多学英语的人,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追求某种口音,比如我们经常在讲课时当笑话说的伦敦牛津腔;要么特别不重视发音训练的必要性,“黄西(Joe Wong)的中国口音那么重,老外不也照样爱死他”……但是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场世界级的对话,中间不时飙出一些洋泾浜的句子,就算内容再精彩,会不会让你分分钟出戏?
整场对话的逻辑到用词,三人都是纯美式口语,李彦宏的发音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洋腔洋调,但发音准确,节奏自然,咬字清晰,长短词驾驭自如,像characteristics,enthusiasm,philanthropist这些词语,若不经常挂在嘴边,常有可能会出现吞音或重音不对的问题,而这些词在李彦宏口中却能脱口而出。
第三,如果有第三的话,就应该是李彦宏作为一个企业家用非母语对话国际同行时,有一种很迷人的自信和自然。看完视频后,我特地去百度搜索了媒体和网友的评价,发现很多人对于李彦宏在短短一小时内,能把话题从个人成长扩展到对产业与技术的思考,甚至延伸出对于治国体制、强势政府影响等等话题表示佩服。我本身对于科技产业什么的了解不是太多,没法从所谓“业务”角度来评价对话内容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吸引我作为一个外行看完这样一个多小时视频的,还真是我对于李彦宏“在下一轮发言中会有什么表现”的期待。
态度热情温和、适度代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提问由浅入深、毫不生硬、转换话题的轻重缓急也有不同…..能有这些表现,说明李彦宏除了语言功底扎实之外,他对于这些话题所可能涉及的背景知识非常熟悉,才会有这么从容而生动的参与感。最好的例子,是在说到马斯克创立Paypal之前是否还创建过其他企业时,盖茨很自然地转问李彦宏:“你在创立百度之前有吗?”这可以看出盖茨和马斯克完全没有把李彦宏仅仅当作主持人,而是当作一个同样在参与讨论的伙伴。当然我相信,李彦宏的行业背景,或许还有他和盖茨马斯克之前的交往让他们很熟稔,但是在这样备受瞩目的场合下,李彦宏能让他们顺利进入到一个如此放松的状态里,让我忍不住想起在《美国来鸿》节目中对各种线索、感悟信手拈来的阿利斯泰尔·库克。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之前也关注过一些中国企业家的英文演讲,除了个别有语言基础的有一定表现力之外,大多数还是比较生涩。英语演讲还是可以提前准备内容,提前训练和练习的,但是现场英文对话基本无可准备,除了几个重要问题做框架,剩下的完全要靠临场发挥。比如,盖茨使用了“mellow”一词来形容扎克伯格代表的“随和”的科技新力量,与乔布斯“在某种程度上严苛到近乎偏执”(kind of crazy in a certain way)的行事风格做对比,李彦宏马上准确理解这个比较的意思,接着问盖茨“会不会觉得随和是一种趋势”。这里“mellow”不是一个高频词,很少出现在中国人的主动词汇库中。在我所了解的中文语料内,极少有“随和”的用法,即便出现也多用作“成熟的、老练的”——事实证明,现场同传彻彻底底翻错,使译文逻辑极其诡异
。
既然提到了同传,就再多说几句。这场堪称经典的英文对话,个别精彩之处却没有被同传很好地翻译,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特别是对照视频看网上的同传实录,我只能说你们不走运。面对这样专业性强、信息跨度大,同时又极具美式思维的对话,对于任何一个同声传译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强悍的专业功底、知识储备和母语思维,很容易在原文面前变成乏味的机器翻译。而对于那些想真正了解英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这场对话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对象,值得仔细研究,甚至作为规范教材都不为过。尤其是李彦宏的口语,从发音到断句节奏,以及用语思维习惯,比很多所谓“宝典”更具借鉴价值。而且从中大家也不妨思考,自己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李彦宏对英文的驾驭水平?也可以由此给自己设置一个前行的目标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