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跟地理围栏不同,这是新旧LBS服务的分野”,微现场创始人云深突然一脸严肃地强调,而后开完笑地说,“照标题党的说法,这可是价值数百万买来的教训”。
微现场的前身叫现场,在今年3月的时候上架,当时的定位是基于所在位置周围1.5公里的移动论坛。
这不就是Yik Yak模式?面对记者的疑惑,云深很坦然地说,“没错,不过中外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不同,虽然方向一致,但是落实到产品、运营上,必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无论在产品研发、还是推广运营方面,我们都以小规模尝试、快速迭代的模式演进。8月底上架的3.0版本,已经不再有Yik Yak的模子。”
微现场一开始找了五六十所规模不大的大学校园,进行小规模的推广运营,到6月底学期末,已经发展了近十万的用户。
虽然用户的增长如预期,但是团队也在运营中发现了问题。
1、有些城市只做一所大学校园里的推广,活跃度高,但有几所大学同时做运营的城市,反而活跃度没那么高。
2、用户周围1.5公里不能涵盖所有的大学校园,会遇到看不到校园里的帖子的情况。
3、众多类似的App,他们没从校园里而是从城市白领来做,最后都没能起来。
“不解决这些困惑,后续发展会遇到很大障碍”,团队形成了共识。在期末后,微现场团队暂停了推广工作,开始对上半年的运营成果进行分析。
“我们最后发现,让微现场在大学校园里活跃的,并不是周围1.5公里这个要素,而是校园本身就是个社区,微现场让这个社区的人们,有了对应的移动交流方式。秘密在于这个社区已经存在,只是缺乏App来服务。”
“拿这个发现来看其他做城市白领人群的类似的服务,也就明白为什么没能起来了“,云深感慨的说,”在城市里,你跟你周边1.5公里的人,未必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彼此之间难以形成共同关注的社区。最后就走到同城陌生人社交,而在这方面,陌陌已经非常强势,并且聪明地通过同城群组、兴趣社区来弥补关系的缺失。”
大家都被“位置“带沟里了。这开始让我们反思什么是“位置“,线下人群聚集的社区要如何服务?
“地理位置,它仅仅是个数值的组合:经纬度和距离,此外不具有其他任何有内涵的意义。所以如果仅仅依赖位置和距离来做服务,很难去触及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关系。
现实中的地理环境,是由一群群人、一个个机构、一栋栋建筑因各种因素聚合一起,形成一个个的固定或者半流动的社群(区)。
“我们必须以‘面’的维度,而不能以‘点、线’的维度来做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
在3.0的新版本里,团队抛弃了基于周围1.5公里的定位,改用了更为复杂的基于线下社群(区)的地理围栏的技术。
“虽然难度增加不少,但是这是线上线下融合趋势中必走的路。“微现场的技术合伙人说。
当前,即便在技术界,很多人对于地理围栏的理解还是仅限于进出边界时候的提醒、推送。思维还是局限在一维的“围栏“上。如果将地理围栏当作一个有边界的二维的面,它的内涵、意义一下子就丰富起来。
“当我们带着地理围栏的视角去看周围的时候,世界完全不一样了,这里是高中校园,那里是上市公司,这个地方是医院,那里是CBD……,每个地理围栏里的人也都有了共性,每个地理围栏也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每个地理围栏里的社区,人们对社区的服务有天然的需求。“云深显然很兴奋,他把城市地图铺在桌上指指点点。
整个暑假,微现场的团队们一方面改造产品,让她有更大的弹性服务不同类型的“地理围栏“内的社区,另一方面,“挖”了十多种类型、覆盖50多个城市、上万个”地理围栏“的“坑”。
这些围栏涵盖了所有的大学、3000多所高中、全国的演出场馆、主要的软件园区、互联网上市公司以及如航站楼等地方。
“当你身处中关村创业一条街,我跟你介绍说,这是你周围1.5公里的移动社区,和这是中关村创业一条街的移动社区。哪个对你更有吸引力?” 云深一脸期待。
“如果以为这就是微现场全部,那你可小看我们了,”微现场团队的小伙伴们在要求记者保密的前提下,演示了正在进行中的另一项技术,感知更小尺度的商家。云深颇有些得意,“微现场可以服务的尺度,从百米到数米,在便利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项技术,要比基于蓝牙的beacon实用得多。”
据说他们已经开始在一个城市进行商家数据的采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