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筹来说,过去的2014被称为“众筹元年”,而在2015年政策红利刺激、消费观念改变、行业模式变革等因素共同促成众筹井喷式发展。但创新往往伴随着争议,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之一,众筹的成长也正经历着“幼儿期”的困扰。
通俗解释众筹的本质:大家筹钱完成一个任务,彼此成就梦想。具体指项目方在众筹平台发起项目筹款,并承诺提供不同形式的回报给支持项目的用户。仅由此看,众筹本身是一个兼具情怀与收益的良性产业,用户本着认可发起方的初衷支持项目并获取回报,项目发起方得到资金支持实现梦想并履行承诺给用户的回报,众筹平台作为一个撮合两者达成各自愿景的居间方收取手续费,一个多赢的模式为什么屡遭诟病?
以近期引发大众热议的大可乐事件为例,大可乐项目方承诺参与众筹的“梦想合伙人”将获得每年一次免费更换大可乐新款手机的特权,但到期兑现之时却出现推迟发货、参数错误、蓝宝石屏幕易损等变数,之后便爆出代工厂倒闭的消息,消费者维权无果,项目负责人无奈发出公告承认项目失败。
在此事件中,关于项目失败后参与方的责任划分引起争议。
有专家表示,投资众筹本身是一件有风险的行为,用户在参与的同时应自主辨别项目的投资风险,与项目方和平台签署具有法律效应服务协议,风险自负;项目方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初始服务协议兑现众筹承诺的回报,至于项目失败如何追责,用户应收集可靠证据配合相关执法机构追责;对于平台在众筹过程中的定位,根据项目上线时与用户及合作方签署的协议,有项目审核和风险预警的义务,但不可能完全兜底,更多是承担信息撮合的角色。
大可乐事件并非个例,之前关于众筹项目失败、跳票、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对比国外众筹现状,众筹行业“鼻祖”及领先者美国 Kickstarter不久前发布了2015年的游戏行业众筹数据:整体成功率仅为30.3%,但偏低的成功率并不能否定众筹的价值。
较低的创业门槛真正帮助许多创业草根融到资金,结合用户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成本与风险,同时有效贴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主张,并且,众筹过程中对于一个新兴品牌的价值提升大有裨益;用户同样可以借助项目方发起的项目平等参与产品研发,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产生共鸣。
作为“舶来品”,国内众筹相比国外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且根据国情还有很多环节需要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关配套监管要尽快落地,平台方对于项目的审核制度以及与项目方、用户三者之间的权责利划分要更为清晰,最为紧要的是要注重加强市场和用户的风险教育,区别于对一般团购预售等零售行为的认知,理性看清众筹,真正让众筹服务于生活。
众筹在各种质疑与肯定声中坚强前行,但其本身从未改变,已经迈入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2016年”,不要给成长中的众筹拷上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