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高跟鞋的海归金融女,踏进小麦地和猪栏,与农民谈风控。这是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在山东碰撞的场景。
农村互联网金融,被称之为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千亿市场”。2015年,以阿里和京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其表现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山东济宁和潍坊农村,了解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金融在这两地试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状况。
互联网公司高调入村,意在抢滩市场,但相对电商下沉来说,金融业务处于探路的更初级阶段。如何定位用户,以及设计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风控,是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
3月19日,山东济宁市汶上县,59岁的农民田宪才,正在用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农药。
老田的子女都在城里,他自己种了90亩地,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去年因玉米价格下降,收入受较大影响,只能靠小麦增收,流动资金不宽裕。
对于老田这样的农民来说,缺乏抵押物,贷款难。而通过京东金融,田宪才在今年获得了3万贷款,用于预订无人机。
目前京东金融在汶上县开展的农村贷款业务,主要是与当地的农资服务公司山东大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粮公司”)合作。老田的贷款,就是京东和大粮公司合作的“京农贷”,无抵押担保,贷款利率年化8.4%。
大粮公司基本参与贷款农户的全生产过程,包括种植、播种、智能无人机撒药、种子、化肥、收购等,一方面控制贷款风险,同时保证农产品(12.93, 0.01, 0.08%)质量,更能通过销售农资、农业服务盈利。
而京东的发展思路,是构建全产业链的农村金融服务。
2015年9月,京东金融发布农村金融战略,紧扣以“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为核心的农村经济闭环。
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环节,覆盖农户从农资采购到农产品种植,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聚焦农村消费生活环节,完整地向农民提供信贷、支付、理财、众筹、保险等全产品链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京东推出的信贷产品——“先锋京农贷”和“仁寿京农贷”,在山东汶上县的试点,贷款金额近1000万。
乡村的风控逻辑
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入农村最大的痛点都还是风控。
一方面农户信用信息少,缺少有效抵押物,同时,农业受不可控自然因素影响大,风险高。
京东农村金融的负责人洪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落地的过程中,京东金融往往会与当地的大型涉农企业合作,共同筛选诚信、踏实的农户,另外,还会引入保险、担保等多种增信形式,以降低风险。
大粮公司董事长赵汝学,在当地从事农业领域工作30余年,有他的一套风控逻辑。他认为,农村金融风控和城市的金融风控,差异很大。
一方面,京东金融要求,在实际放贷过程中,农户的贷款发放要嵌入产业链条,而不是现金贷款。比如大粮向农民出售农资、无人机、种子等,并非将贷款直接打到农民卡上,这样保证了资金用途。
大粮公司基本包揽了整个农业种植流程的服务,从农户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18个环节,他们都能提供服务。
其次,大粮公司在当地积累了大量的农业客户数据,对农户的种植规模、种植年限有基本的数据积累。
90后返乡创业青年李昌贵就是大粮公司推荐的客户。经大粮公司和京东农村金融通过不同形式走访当地管理机构和村民后,李昌贵最终获得贷款10万元,承包了500多亩地。
京东农村金融方面表示,整个贷款结构中,贷款方和借款方,以及合作企业,属于互利共赢的关系。
农村金融没有通用模式
虽有进展,总体来说,京东农村金融的试点还是小规模的。
京东农村金融一位负责人表示,京东的试点并不具有绝对的可复制性。京东在每个区域,会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探索,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式。
2015年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解读《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时也提到,很难用一种农村金融模式覆盖全中国。发达县域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一定适合传统农业地区,不是干一单就适用全国的概念,要发挥金融产品的创新性。
陆磊还认为,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跨界方式,在农村地区能够形成互联或者覆盖,对于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好处。
3月21日下午,正在某农业企业“讨债”的南方一家农商行副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论是从风险控制还是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都不是个好做的生意。
这位副行长表示,相比传统银行,互联网企业下乡,相对灵活性更强,借助电商下乡进城的渠道优势,做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嵌入产业链的实质,从而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