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京东集团发布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实现交易总额(GMV)12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净收入为540亿元,同比增长47.3%;核心用户1.69亿,同比增长73%,同时京东商城已经实现持续盈利。
然而,在整个集团高速增长的背后,依然存在8.649 亿的经营亏损。一时间,很多媒体、行业人士将亏损的矛头直指京东金融、京东到家等集团新业务。由于京东金融体量稍大,加之市场风口,更是成为最大的“背锅侠”,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亏损不假,但单看这个指标毫无意义,顶着京东集团巨大的压力,京东金融依然在战略亏损,这幕后究竟又是怎样一个棋局?
投入不等于亏损 京东金融估值飙升
今年年初,京东金融独立融资66.5亿人民币,估值达到466.5亿,成为2016年的国内首家新晋独角兽公司,并在业内率先扛起了金融科技的大旗。
天生逐利的资本,为什么偏偏看好处于亏损的京东金融?而京东金融又是如何做到在两年多时间内晋升为超级独角兽?
在国内鱼龙混杂、发展混乱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京东金融找准了自己的战略定位,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他人的差异化路线——依靠大数据科技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京东金融布局了七大板块的业务板块,通过众筹、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明星业务,打了蚂蚁金服一个措手不及,在行业内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京东金融通过对外输出风控能力、产品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场景解决方案,不断拓展京东生态外场景,在逐渐丰满金融科技平台的定位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和科技能力的盈利模式。
这种差异化的战略定位,以及通过核心业务进行市场突围的另类打法,让京东金融仅用两年时间就顺利上位。然而,跟所有独角兽公司一样,再美好的前景都是用钱造出来了,前期的投入,大多是用来市场开拓与市场培育,用户教育等等。因此,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京东集团,都押注于京东金融的未来。
增量市场的机会
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并不发达,市场竞争不够激烈,服务也不够完善,导致长期以来金融供给侧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及个人用户无法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普惠金融成为可能,不论是财富管理、保险证券,还是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都将迎来一个井喷式发展。因此,从宏观大环境来看,金融行业的未来是一个巨大增量市场,因此也成为阿里、平安、京东、腾讯、百度等行业巨头不会轻易放过的“金矿”。
再来看京东金融本身的业务发展,零壹财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众筹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的产品众筹累计规模已达30亿元,股权众筹规模达到50亿元到55亿元之间,京东众筹继续以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共计超20亿元的姿态雄踞榜首。
再来看京东金融消费信贷产品——“白条”。今年3月份,“白条”已经覆盖了教育、租房、装修、旅游等众多消费场景,并启用“baitiao.com”独立域名。这意味着“白条”从一款金融产品,升级为行业性金融品牌。
供应链金融则是京东金融的又一个主打产品,自京东金融独立运营以来,陆续推出“京保贝”、“京小贷”、“动产融资”3条业务线,服务近3万户商家,不仅解决了京东生态圈内供应商和合作商家的融资难题,更通过大数据创新和京东生态体系外的企业合作,输出技术和风控,助推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跳跃式发展。
此外,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等细分业务领域的用户量和整体交易额,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增长市场,京东金融的机会无疑要比一些比较成型的模式潜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京东集团顶着巨大压力,持续对京东金融投资,不能不说是一种定力。
实现自我融资
财报显示,在2016年前四个月,京东金融已经成功完成四期资产证券化,融资总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此外,在三月份,京东金融获得在深交所发行总额为 100亿元人民币ABS专项计划的资格,一年之内分五期发行,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京东金融风控的认可。京东金融在2016年已经实现了自我融资能力,不再需要京东集团输血。
在京东集团的整个财报中,“京东金融在2016年已经实现自我融资能力”,可能是最意味深长,同时也是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这说明京东金融已经得到二级资本市场的认可,而作为一个仅仅运营两年的行业新秀,这个信用背书也是不可多得的。
行业分析人士也表示,随着大佬们完成用户和规模的争夺战后,科技能力将会成为下一个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远来看,在京东商城实现稳健发展、匀速增长之后,京东金融必将成为推动京东集团业务二次高速增长的助推器。无怪乎刘强东放言,京东集团未来70%的利润都将来自金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