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课题组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识别谣言的能力与性别有关,男性识别谣言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受访者在受教育程度、阶层上无显著差异,男性的年龄层稍微高于女性。
不实消息为啥时常被转发?“感性战胜理性,那一瞬间难控制”
《2016新媒体蓝皮书》显示,当遇到自己无法判断的信息时,人们主要求助于网络(86.2%),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寻求亲友帮忙占56.5%,说明网络上虽然存在谣言,但也为人们识别谣言、弄清真相提供了帮助。
那么,作为朋友圈的使用者和消息传播的参与者,大家认为不实消息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呢?
●网友“龙龙”
很多不实消息都是一些生活类、提醒类的内容,往往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实用信息,转发的目的是希望能分享给亲朋好友,使他们也从中受益。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有时候即使心里稍有疑问,感性战胜理性,那一瞬间难控制,很难做到花费心思研究思考一番,忍不住手一抖就点了转发。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从众心理在作怪。有的看起来很感人的谣言,朋友们都在转发,我不转就好像自己没有爱心,而且会觉得,反正大家都转了,消息本身应该问题不大。
●市民李建设
现在的网络四通八达,网友又遍布各地,有些网友可能上传了当地真实的事件,但因为没有加上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必备内容,然后经网络一传播,外地的网友很容易认为是发生在本地的事,于是随手一点就又传播了出去,于是本是发生在外地的事件就移花接木地成了本地的事。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友猎奇凑热闹的心理故意制造谣言,再加上一些网友的添油加醋,摇身一变就成了“千真万确的事”,而谣言就是这样产生的。
●市民韩继联
这些假消息为什么能时常被传播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很多网友相信谣言,并且热衷于转发未经证实的不实信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些网友对科学知识的欠缺,对所传信息不加以分析,不进行了解和判断,甚至有的为了好奇而盲目转发,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有时滞后于谣言的传播速度,未能及时将谣言披露和告知公众,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的特征,网友在网络平台的身份“脱离”了真实性,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也为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衍生的土壤。
谣言太盛微信自己都忍不了?公众号内推出“辟谣小助手”服务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微信正在成为谣言传播的主渠道。调查发现,在谣言的传播渠道中,受访者遇到疑似谣言最多的60.6%在微信上,远远高于微博的15.2%和论坛贴吧的21.6%。去年,谣言通过微博和微信传播的比例加在一起,一共占比近六成,而今年仅微信谣言就占比60.6%,这说明,被人们高频率使用的微信,正在成为谣言的产地和主要传播渠道。
针对微信上不断的谣言,微信安全团队在“谣言过滤器”公众号内推出了“辟谣小助手”服务。
此外,除了微信的“自我清理”,在不少读者看来,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各职能部门和每一位网络世界的参与者,对于谣言都有不少功课要做。
●市民韩继联
网络平台是把双刃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人凭空捏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成为造谣、传谣的载体,各种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和传播,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了公众恐慌,而且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所以,整治网络谣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法治所求。朋友圈里需要和谐的氛围,需要用清澈的“雨水”来冲刷网络中的流言蜚语,使网络环境清新、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