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小程序正式发布的前三天,微信悄悄调整了小程序的服务类目,增加了社交、直播等等服务大类。刘智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张小龙身边的人得知,张小龙对微信的社交扩展非常恐慌。所有的社交关系最后都归结到微信上,微信的社交链的价值越来越差,对微信是核心危机。“张小龙希望小程序能解决阶段性、场景性的社交,不是两个人必须加微信好友才可以进行社交。”
为此,刘智聪的团队内部开发一个叫“会聊”的小程序。会聊可以生成二维码创建聊天室,用户扫描二维码进入的是小程序内的聊天室,而不是微信群。用户可以选择是否暴露身份,是否允许对方添加。“小程序可以满足场景性社交需求,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社交链负担太大。”刘智聪说。
“我相信小程序如果按照张小龙的思路走下去,一定会让我们的移动生活出现新东西。”刘智聪说。
在提交审核环节上,轻芒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审核不停地被打回,甚至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交互上细微的不畅——这个在豌豆荚被并购之后独立出来的团队对自己的产品能力有绝对的自信,但直到1月6日,小程序正式开放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他们的产品轻芒杂志才正式通过审核。
“微信审核团队经常晚上11点,或者更晚的时候给我回复,审核不通过的理由也列得特别详细。”轻芒联合创始人范怀宇说,“微信希望第一波小程序都是质量很高的应用。”
小程序的突然出现,让轻芒团队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开发进程,这个原本只有十个工程师的团队,初期放了三个人力在小程序的开发上。
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上线。最开始范怀宇并不知道确切的时间点,他们猜测是12月中旬,因此整个项目组也一直在往前赶进度。
响应也需要及时,每当开发工具跳出更新,轻芒团队就会马上在自己的slack群组中开始讨论哪些新的功能可以实现,然后花几个小时去完成。比如某日晚饭后微信更新了客服功能,当天深夜,轻芒杂志的客服后台与关键字回复就完成了。
在范怀宇看来,围绕场景来构想,在延续轻芒体系上,小程序也许能做点什么。在轻芒的iOS端,用户可以对每篇文章做笔记,也可以把文章分享给别人。但是分享这个动作完成之后,轻芒的作用就结束了。有了小程序之后,用户把带有文章的小程序分享到群里,大家可以实时讨论、协作笔记,这就相当于一群人基于一篇文章形成了临时的讨论组。“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用户喜欢的交互方式。”范怀宇说。
小程序正式公测之后,轻芒想回到做工具的这件事上来。除了自己在往前跑,轻芒还开放了一个为内容创业者和媒体提供小程序的服务,目前提交申请并在微信群中的需求方超过了200家。
“我们的方法是希望提供一个配置文件,而不是真的一个个帮他们做。我们想的方案可能有点像WordPress,用户不需要懂代码可以手把手的做出一个东西来,“范怀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我们提供一个可配置的能力,让别人配出不同的东西。”
可以说,小程序是一个被轻芒提到了战略层面的项目。
轻芒生活目前只在iOS上有产品,并没有安卓版本。在他们看来,小程序的优先级与两个客户端相当,毕竟微信是一个跨系统的平台。而原本要在iOS端上尝试推出的笔记交互功能被搁置,团队的开发力量都调整到了小程序上来。
尽管在张小龙的发言后,他们清楚的认知到这个没有入口也留不住用户的产品拿不到所谓的流量红利。但“让所有人都重新回到一个跑道”,范怀宇觉得靠产品能力说话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