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始人兼CEO戴威。一夜之间,单车不仅是最时髦的出行方式,更是最火爆的创业项目。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的190多万辆车涌现城市街头巷尾,甚嚣尘上的融资快讯也是见诸报端,一片欣欣向荣。在这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ofo单车反而显得有些“安静”。尽管这190万辆车有52.6%都是ofo的“小黄车”,尽管去年12月它率先日订单量突破百万单。
1月17日,南都记者独家专访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希望从其创业思路一窥ofo的成功之钥。在采访中,他表现了一个北大经济学专业高材生特有的严谨:相比于ofo的商业宏图,戴威更愿意用一连串公式论证这个模式的合理性与持续生命力。就像“小黄车”一样,看上去平平无奇,只有用过才知其简洁高效之美。
都说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单车这一场“彩虹大战”也只有等喧嚣褪去,返璞归真才能看到,谁才是“彩虹”上那一抹最靓的颜色。
始于共享:
“ofo的目的是连接,不是生产”
戴威本身是个重度骑行爱好者,他第一个单车项目实际上并不是ofo。2014年,戴威成立了一个旅行骑行组织,在一年内发展了10多条骑行线路,2000多人的用户,也拿到了天使融资。但户外运动毕竟只是小众市场,消费频次也低,很快这个项目就夭折了。戴威告诉南都记者,“在反思这个项目后,我们认为,短途出行才是自行车的根本属性,我们希望做一个向更多人推广自行车的项目,于是有了ofo。”
ofo的创立初衷也是源自其本人的用户痛点。戴威说,长期看,租一辆单车不比买车便宜,但双向流动给用户的行程规划带来不便。“每次早上从东门骑车出去,晚上从西门回来就懒得去拿车,我大学4年为此丢了4辆单车。”
“如果你买了一辆车,你只有一辆车,如果你通过ofo共享自己的车,你可以获得免费使用平台其他用户车辆的权利。”ofo第一站就从戴威最熟悉的北大校园开始,他的现身说法就是用户加入最好的理由。这时候的ofo没有造一辆车,2000多名学生参与了ofo的共享计划。
当然,在初始阶段,让用户自己共享车辆是个教育成本很高的事情。慢慢地,ofo也自己购置车辆投放市场。“跟其他同行不同,我们不参与生产设计,而是采用现在市面上最经典的车型直接购买整车。”戴威告诉南都记者,买车的初衷是更快地扩大市场规模,“我们是连接,不是生产。这种车型可以连接更多的厂家,更快提高投放量。”在不久前,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曾透露其目前在无锡的工厂每天产能1.4万辆,而ofo集群众之力的产能则是3万辆/天,预计年底总投放量达到1000万辆。“这个市场太大了,中国十几亿人口,光存量车就有4亿辆,就是我每天投放10万辆也要10年才达到这个规模。”戴威如是表示。
类比打车软件,自己设计自己造车的摩拜更像神州专车的B2C模式,而ofo则是滴滴出行的C2C模式。“这也是滴滴出行投资我们的主要原因之一。”戴威如是表示。
用数据说话:
“1.5单/车就能覆盖成本”
在众多外观酷炫的单车同行中,ofo显得有些“普通”,这个普通还包括它既不用智能锁,也不用GPS功能———投资人同样有这样的疑问。“投资人对ofo最大的信心来自市场最大的订单量与车辆规模,但反过来,他们最担忧的就是如果不用GPS怎么去进行车辆管理。”戴威如是表示。
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戴威直接拿数据来回复。“装上GPS还需要电池,整体车辆成本起码增加70%。”戴威告诉南都记者,GPS定位追踪的最大功能就是防盗防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ofo一开始不肯走出校园的原因。“但任何事情试过才知道,从ofo现在数据看,目前的城市损坏偷盗率加起来不足1%。”按广州5万辆车的投放量来说,不用GPS丢了500辆车,但用了GPS可能多出几百万元成本,显然不用更划算。
而GPS的运营价值则可以通过更有效途径取代。“从用户体验来说,可能方便找车,但这实际上不是最终方案,如果ofo规模足够大,用户目所能及,也就不需要GPS了;如果从运营管理而言,用户打开了ofo,其行程即记录在手机上,再结合车速以及路况等大数据就能基本判断每个地区车辆密度,也就是这个GPS功能转移到用户手机上,就像打车软件一样。”
“ofo的车辆造价也就几百块,每辆车只需要完成1.5单/天就可以覆盖所有的车辆折旧与公司运营成本。”不同于其他同行还在烧钱换规模,ofo已经在合肥、厦门、昆明等城市实现了盈利。
同样的考虑还有车锁。今年1月16日,ofo才推出第一代智能锁,在此之前用的都是机械锁,这主要是由于后者成本只是前者的1/10,而这次密码锁主要解决了“密码动态可变”,避免了此前机械锁的“跳单”漏洞。
此前ofo的机械锁是固定的“一车一密码”,用户只要首次用车得知该车密码后基本就可以“免费骑车”,许多“狡猾”的用户为此建立了“ofo密码群”。有意思的是,在戴威的“公式”评估里,这种漏洞对于ofo前期同样是利大于弊。“可能损失了部分订单额,但多了更多的使用用户,在当时,这种口口相传的渗透力远大于铺天盖地的广告。”
不过,即使加入智能模块,ofo依然坚持机械开关的设计。“机械开关最大的优势,就是保证100%开锁,而智能锁可能因为基站啊、天气啊各种不可抗力因素而故障。”戴威相信,用户体验是最本质的,“如果用户需要紧急用车,只有ofo是最靠谱的选择。”
回到初心
“用中国首创辐射全球”
同样是交通出行领域,同样是资本疯狂,群雄并起,共享单车大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4年前的打车软件。在戴威看来,这两者的策略模型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打车软件需要司机,其次它追求的是实时的最优化匹配,而单车则是整体密度的运营,只要在今天晚上保证明天的24小时最优匹配就行。”从这个角度说,单车的人力成本支出更低。现在ofo在广州车辆投放量5万台,仅需要200余名调度与检修师傅。
相比于其他高造价、免检修的同行,ofo这个线下运维团队反而是政府所最关注的。在戴威看来,政府才不管你车长什么样,有没有GPS,只要你不影响市容市貌,不要乱停乱放。这个日常维修团队还承担了整体排放车辆的功能。事实上,目前ofo与政府的关系也最为融洽,在广州不仅与海珠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各大地铁线也规划了ofo停车位。尽管这个车位所有竞品单车都能停放,戴威却没有介意。“首先要有共享精神嘛,只要是便民就行。”
在整个采访中,共享无疑是戴威最高频的词汇,虽然现在ofo自己买车,但他依然没有忘记一年半前在北大那2000辆共享车辆的初心。
“为什么最初从校园开始,因为学生是真正的种子用户,当他们毕业走到社会,更愿意使用ofo,也更容易理解我们的共享。”实际上在戴威看来,现在的单车租赁只是过渡模式,“在下一个阶段,我更希望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单车分享出来。”就像一开始在北大校园里一样,用户回收车辆可以获得一段时期ofo的免费使用权。
戴威说,“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存量车辆,才是真正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共享精神。”
谈到ofo的愿景,戴威说,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由中国首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我希望它能以同心圆的方式辐射到国外,真正影响全球。”实际上,目前ofo已在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新加坡等地开始投放车辆了。
ofo发展轨迹
1月16日
ofo发布第一代智能锁。
2017年1月11日
ofo宣布覆盖到全国33个城市,将于22日前连续开启下列城市的城市服务:合肥、武汉、长沙、南京、重庆、佛山、天津、西安、石家庄、郑州、济南、南昌、苏州、宁波、南宁、福州。
33个城市
12月29日
ofo宣布正式进入昆明。
12月27日
ofo确认已布局新加坡市场,首批单车已到当地。
12月23日
ofo率先发布海外战略,在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展开试运营。
12月16日
ofo宣布正式进入成都厦门。
12月9日
ofo宣布将与深圳战略达成战略合作。宣布自2016年11月17日正式开启城市服务后不到两周内,日订单即超过150万单。ofo已经成为继淘宝、天猫、美团、饿了么、京东、滴滴、易到、口碑后,中国第九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
ofo日订单1500000单
12月8日
ofo宣布与广州海珠区达成战略合作。
11月17日
在京召开城市战略发布会,宣布正式开启城市服务,推出新一代小黄车ofo3.0版,并启动“城市大共享”计划。
10月10日
共享单车项目ofo宣布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包括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C1轮战略投资,以及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小米等领投的C2轮投资。
1.3亿美元
9月26日
滴滴出行以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
9月
总订单突破1000万订单,日订单突破40万单。
ofo总订单量10000000单
9月
自行车共享项目“ofo”已经获得了经纬中国领投、金沙江、唯猎资本跟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8月
完成A+轮融资。
6月
ofo共享单车总订单量突破500万。
ofo总订单量5000000单
5月
ofo共享单车总订单量突破200万,单日服务校园出行近10万次。
2016年1月
完成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