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的魅力在于颠覆性的拓展和设计创新意识上的飞跃。从工业设计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乃至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设计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经营生产等领域紧密结合,逐渐成为商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意义重大。
浅谈全球工业化进程和协同设计需求增长
工业化的进程推动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提格(TEAGUE)设计咨询公司、意大利阿莱西(Alessi: Italian Design Factory)等著名工业设计公司在创立之初,更注重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形式上的创新是这一阶段工业设计的主流思想。
1952年以来,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日本最大的工业设计公司GK Design Group先后成立。从新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的召开,到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的成立,工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具备了全球视野和时代精神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卢勒(LUNAR)设计公司、美国IDEO设计与产品开发公司、英国费奇(FITCH)设计顾问公司为主的一批优秀的全球性工业设计公司出现,立足于本国实际、正确理解和有效推动本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成为全球工业化发展的全新方向。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工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飞跃。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使得工业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加工制造和后期保障等方面,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种族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时进行信息交互,各类工业项目周期大幅缩减,设计、制造、交付的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设计对于技术研发人员的协同组织、全局意识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擦出火花
当前,发展工业设计已经上升到事关社会稳定、国计民生的战略层面。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不仅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转变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
2017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加快转型升级。会议明确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环境,促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
本次会议中提到:要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网、外网建设。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发展大型工业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上下游、跨领域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广泛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对接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云制造等创新应用。
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开放融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跨界融通,支持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形成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多层次公共平台。推动开放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跨领域、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简化认证、减少收费等,兼收并蓄,广揽人才,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发展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业。
而在2010年,工信部等11个部委曾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底,国务院发出《工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201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都具体强调了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近年来,与国际上一些创新型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产业类型等方面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原始创新不足、创新层次不高。国内多数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方式落后、创新人才匮乏和成本居高不下、开放与合作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依旧较为突出;技术、创新发展速度和成效暂未凸显。
科技创新与工业设计创新殊途同归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拟总投资150亿美元建立研发实验室,雇用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百名技术领域顶级科学家,打造“阿里巴巴达摩院”的研发中心项目。
在阿里“达摩院”首批公布的十人中,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级泰斗Michael I. Jordan、“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物George M. Church。作为最高学术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对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工业设计既是科学,又是产业,是综合性集成性的创新活动。不难看到,以科技研发作为主导,工业设计正在与科技逐步渗透和融合。在“智能制造”的推动下,工业设计与科技研发各有侧重、协同创新。如果说,行业趋势的凸显、阿里“达摩院”战略的推出、重量级资金的投入,诸多因素都在指向科研创新转型的“临界点”, 那么这一“临界点”的到来与工业设计创新无疑是殊途同归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不断将技术(个人价值)需求有效转化为专业、便捷、高品质的平台产品(服务),在促进和改善中国工业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工业设计和开发项目的保障服务方面,我国工业领域已经拥有了全球第一个工业协同设计云平台——橙色云全球协同设计云CDS。
当前,将科研创新转型与工业设计创新乃至工业化发展的共同点、区别与联系加以关联和分析,与全球经济、技术、工业进程进行比较,以史为镜,不仅有利于厘清科学与工业的关联、科技与企业的关系,也使得工业设计创新对强国建设、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为“直观”和“立体”。
工业领域扫地僧-橙色云已潜伏两年
在面向全球持续拓展人才资源、推动企业全球协同研发设计、解决科技与企业融合关系,实现技术普惠等方面,“阿里巴巴达摩院”的研发中心与橙色云全球协同设计云CDS的组建,使得《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所指出的: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对接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云制造等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在实现国内外企业跨领域、全产业链紧密协作方面,由橙色云于2016年4月率先发起的“共创世界互联工业设计新时代Uni-Win 战略”,已经汇聚了超过230000名成员的国内外研发设计团队到Uni-Win智力库中。这些团队来自于全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业设计中心和研发中心、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还有500+全球工业行业领先人物; 15000+制造链、服务链、市场链等全球供应链。
在对接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方面,橙色云全球协同设计云CDS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云”模式,解决了客户建立研发团队方面的高成本、复杂产品研发人员紧缺的困难。从CDS平台的注册设计师、工程师中,选取合适的人才组建研发设计队伍,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工程师人才,就能更快更匹配的汇聚到什么样的人才。“7X24小时”随时响应客户需求,柔性动态高效地组建、管控研发团队,用最贴近项目供需双方需求的平台服务,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保障,实现“成为企业的全球协同研发设计院,成就每个创造者的梦想”的愿景。
在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云制造等创新应用方面,橙色云全球协同设计云CDS提供了全球第一个基于“云”的产品设计环境。通过网络界面,模拟面对面的物理场景,基于实时操作三维模型和文档完成交流,协同设计云CDS满足了跨地域的、非强关联的研发团队的协作需求。平台通过内置功能,以各类专业的流程、约束和工具等,实现规范的质量管理程序和项目管理方法,颠覆企业传统的封闭式设计模式。由于没有行政管理和层级管理,没有指派,协同设计云CDS形成了平等的协同管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互相负责,采用协同工作的设计模式,共同完成产品设计研发项目。
全球协同设计云CDS成就创造者的工业设计梦想
在工业设计创新领域,与“阿里巴巴达摩院”的研发中心不同的是,肩负着“汇集智力,共享设计”使命的橙色云,更为强调工业技术研发人员自我价值的提升与技术价值体现的共鸣。
2013 年,我国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数以万计,其中专业化工业设计机构已超过 1200 家, 直接从业人员超过 30 万人,有 200 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大多数制造企业也成立了工业设计部门。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机器人、物联网的兴起和高速发展,个性化时代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也大幅提升。未来5年,在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的细分领域,将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需求,迎来下一个设计人才需求的高峰期。
现阶段,橙色云面向工业领域,围绕“协同设计云CDS”,将人才、研发设计、项目管理、咨询、新产品试制,与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等紧密结合,为企业及技术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综合服务保障,有效满足了技术开发人员对个人价值体现和技术价值变现的需求。一方面,技术研发人员,通过橙色云平台的智能优选分析系统,能够快速、便捷的参与项目设计、共享技术资源、提升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全球协同设计云CDS也支撑和实现了全球范围工业技术研发人员跨时间、跨区域、跨民族的无障碍智慧交互和经验共享。
全球协同设计云CDS协同设计云领跑工业设计“智造”
跨越时空界限,汇聚全球智力资源,让研发设计更高效、优质;突破技术屏障,实现技术跨界融合,协同研究创新方案,真正解决企业困难,是橙色云“成为企业的全球协同研发设计院,成就每个创造者的工业设计梦想”的初衷和希望。
橙色云并没有在产业变革出现后,才去“顺时应势”跟随市场的变化。创立约两年,橙色云已搭建起由全球协同设计云CDS和橙色军团1200 名橙色自有研发工程师、80 名产品设计项目管理团队组成的“一云一团”两大主体,更形成了Uni-Win 智力库、未来技术研究院、全球橙色供应链的“一库一院一链”三大支柱。
据了解,即将开展的11月7日-11日工博会上,橙色云将携数字化工厂应用示范线、智能视觉识别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物联应用及智能数据采集系统、智能光伏诊断系统等一系列基于创新模式上的智能制造成果,亮相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核心展区,为工业设计行业以及从业者带来全新的感官、认知升级,创造更广阔充分的发展契机。
全球协同设计云CDS的前瞻发展,正全面形成了其“汇集智力、共享设计”的科技创新优势,成为了中国工业协同设计乃至全球工业发展创新、行业价值体系创新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