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浙大肝移植论文被撤:地域偏见?国际惯例?
发表时间:2017年2月16日 10:03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编 辑:十三幺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国际肝杂志》(Liver International)决定,撤销浙江大学第一附属主任医师郑树森等人在线发表的一篇与肝移植有关的论文,并或将终身禁发该论文作者的论文。

《国际肝杂志》主编Mario Mondelli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应称:“撤稿原因并非论文数据造假,而是缺少563例肝移植器官来源的伦理证明。”

被撤论文将刊登于下一期《国际肝杂志》,同时杂志还将发表由编辑、出版商,及相关通讯员写就的一篇解释性文本。

所有器官均需来自捐赠系统

2016年10月13日,郑树森等人在线发表了名为“肝脏移植脂肪变性安全限制可扩展至40%:中国的单一中心经验”的论文。该论文通过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563例肝脏移植案例,研究了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脂肪变性是指除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的现象。大家经常听说的“脂肪肝”就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2010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研究人员对563例用于移植的肝脏进行了脂肪变性归类分析,研究发现,肝脏的脂肪变性比例低于39%时,脂肪变性对移植预后效果没有负面作用,高于或等于40%时,脂肪变性肝脏显著增加了的一个月内死亡和移植肝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可能。结论表明,用于移植肝脏的脂肪变性安全范围在40%以下。

面对编辑部对器官来源的质疑,郑树森等人在与Mondelli沟通时表明“所有的器官都来自心源性死亡的捐献者,没有移植是来源于死囚犯的”。

但编辑部仍持怀疑态度。“他们在答复中承认,2010年3月,中国卫生部和红十字会启动心源性死亡后器官捐赠(DCD)项目,以最终弃用死刑犯捐赠的器官。这非常直接地表明,在研究进行的那段时间里,心源性死亡后器官捐赠和死囚犯器官捐赠两个项目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同时并存的。”Mondelli说。

Mondelli表示,对于编辑部的推测,论文作者及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至今没有给出证据予以否认。

“编辑部仍然会考虑撤稿,除非我们得到了详细的、透彻的、无争议的证据,证明‘所有’器官均来自DCD志愿者。”Mondelli说。

记者查阅发现,2014年,郑树森在接受“搜狐健康”采访时曾表示,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去年做了200多例的肝脏移植,其中三分之一多是来自于DCD的”。

但截至发稿前,记者未能得到来自郑树森或其他论文参与者对该事件的回应。

国际质疑影响中国医学科研

在得知自己的学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后,郑树森的老师、浙江大学教授郑树并不惊讶:“这个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很敏感。”

长期以来,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在国际压力影响下,一步步废弃了对死囚器官的使用。

2006年3月16日,卫生部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严格了器官移植的规定,并设立了专门的器官捐赠基金会。

2007年10月,中华医学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医学会会议中对外承诺:不再使用被关押的犯人和死刑犯人的器官进行器官移植,除非用于他们的直系亲属的器官移植。

[1]  [2]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5027068号】
Copyright © 2015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