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消费者的购物技能中也多了一项——辨别网上的售卖信息,以防网购到假货。
而根据拥有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阿里巴巴的最新数据,2016年该公司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超过5万元起刑点的制假售假线索。但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方面表示,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只有33例。线上打假这么难吗?根据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年,其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执法机关接收线索1184条。但是,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只有33例。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认为,制假以及线上售假的违法成本低,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刑事处罚力度。“33个案例判决47人,只有10个人是入监(受到刑事处理)的,37人缓期执行。”
作为数据、平台方,阿里巴巴可利用大数据拦截、资质审核拦截等方式下架商品,把假货信息拦截在其平台之外。但另一方面,郑俊芳也表示,权利人是鉴定假货的关键。“国内可能没有鉴定资源,需要把样品寄到海外去,来去两个月没了,案例需要等。个别品牌鉴定一直不出来,意味着这个案例最后‘黄’掉了。”
此外,浙江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知识产权支队副支队长陈竞凯还表示,涉假的应对大数据打假的专业化程度也有进一步提升,通常采取更改物流发货地址信息等方式,来逃避监管。同时借助互联网的隐蔽性,制假售假的职业化程度提升、产业分工更明确、犯罪产业链也更加分散,给查处带来难度。“以现有法律规定,查到这些散货无法认定做什么用。例如,到嘉兴去查一个涉假的服装网店,当时研判其有200多万涉假金额,但该店每天到工厂订制白版衣服,采购一些涉假商标,每天卖多少量,就贴多少标。最后无法处理,因为在此网店里只查到十件贴了涉假商标的衣服,只能移交工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