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高通盛融视点:与各国同行 为世界担当
发表时间:2017年5月17日 15:19 来源:新科技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导语:

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一陆一海,交相辉映。

张骞策马两度西行,郑和扬帆七下西洋。沐浴着雄汉盛唐的千年辉煌,提出“一带一路”这一新时期的全球化战略。瞩目即将召开的高峰论坛北京之约,中华民族再次开启展翼之举,与各国同行,为世界担当。

在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弘而壮美,一陆一海,交相辉映。

张骞策马两度西行,郑和扬帆七下西洋,两条丝绸之路由此铺开、延伸。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这万里河山。站在新的起点,这两条丝路成为宏大战略的擘画之基。四年前的金秋,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全球化的伟大战略——“一带一路”引发全球关注和共鸣。沐浴着雄汉盛唐两千年的荣耀辉煌,伟大的中华民族再次开启觉醒的展翼之举,与各国同行,为世界担当。

从开启盛世到命运共同体,千年丝路上的风云世纪不仅仅给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明;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梦,更铺陈出世界繁荣愿景和光明未来的崭新篇章。

丝绸之路:风云世纪 千年变局

熔铸古今,纵横万里。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声犹在耳畔回响,郑和远航的风采还历历在目……

《西突厥史料》中称,“丝路有陆、海二道”。

丝路北线,走陆路。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

丝路南线,行海路。从中国福建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边。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在全国征募“能使者”,张骞应征出使。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开始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重要交流通道。此后,外商使节络绎于道,接踵叩关,东汉的班超父子以及许许多多的商队、使团,在驼铃声里,沿着张骞的脚步足印让这往来东西的陆上通道不断扩展。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当时,这条通道还不叫丝绸之路。最早提出使用这个词的是一位德国地理学家,名叫李希霍芬。这个德国人从1868年开始在中国进行地理考察,用将近4年的时间考察7次走遍了中国近14个省区,是他把张骞出使西域途径的古长安(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和欧洲一路称为“丝绸之路”,一个色彩斑斓的名字。

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李希霍芬和他撰写的《中国》一书封面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在遥远的古代,丝绸和瓷器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的象征,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丝绸之路宛若一条光芒四射的金色飘带,我国的丝绸锦绢和瓷器等工艺品,大量输往沿线各国;彼方也大量输入香料、种子、棉布、珍珠、象牙等;我们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同样,随着中国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精进,另一条联系西方的通道——连接我国与欧亚非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海上丝路的正式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那时古罗马被泛称为大秦,公元165年,大秦东征安息(今伊朗地区),打通经波斯湾往东的通道,也为和汉朝直接进行丝绸等贸易往来带来方便。随后,大秦就派出使臣从海上来到汉朝,由此开启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

东晋指南针的发明惠及航海业,海上丝路也不断延伸,向东北可到达朝鲜和日本,向南、向西可到达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到了明朝,郑和统领船队,带领近3万名将士舟师,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敢为天下先的雄才胆略,开通从中国横渡印度洋直达东非的新航道,登上人类远航探险的巅峰。从34岁到62岁,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到达鼎盛,堪称海上丝路最壮丽的诗篇。

郑和下西洋路线简图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丝绸、瓷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郑和更开创了一种和平交往、互惠互利的航海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与邻为善”的人文传统。郑和的海上丝路,是一条和平之路,是一条互利之路。

戈壁滩沙,嘶嘶马鸣;孤烟大漠,壮志西行。张骞出使走出一条联通欧亚、传递和平、播撒繁荣的丝绸之路。“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诗人杜甫笔下,友谊使者的坚实步履力透纸背。

漂洋过海,观风察俗;绝域殊方,心悦诚服。郑和带队发展贸易,易物海外,平息冲突,消除隔阂,传递中华文明。“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碑上,铭记着中国扬帆走向世界的搏浪情怀。

回望历史,浩浩荡荡,循着千年前的丝路辉煌,从张骞出使到郑和远航,从玄奘西行到马可波罗游历东方,我们看到高僧法显和玄奘取经的背影,看到投笔从戎的班超、远嫁和亲的公主,看到丝绸风靡欧洲、刺激西欧城市手工业繁荣的景象,看到祆教、摩尼教及新兴的伊斯兰教等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邮票展现了陆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文物古迹

绵延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充满了传奇、充满了宝藏、充满了诗情画意。往来在丝绸之路构筑的时空中,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从陆上扩展到海洋,从货物的运输贸易拓展为各个国家文化、艺术、技术和人员交流的大通道——千百年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盛之时。古丝绸之路的兴衰,随着中国国运而跌宕起伏。在随后的历史征程上,当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时,当列强铁骑践踏中原时……古丝绸之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沉默寂寥中,只有漫卷黄沙、滔天大浪静静诉说着沧桑巨变。

一条公路穿越敦煌雅丹地貌区

回望过去,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全球通史、人类简史。放眼今天,置身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唤醒沉睡的古老丝路,正逢其时、正当其势。因为,它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指引世界的未来。

一带一路:中国使命 全球寄望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演讲者——中国国家。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在当时的演讲中如是说。就在这次演讲中,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

到2013年10月3日,海上丝绸之路也迎来一个大日子,重新散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天,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概念的提出相隔26天。至此,“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正式面世。所以,“一带一路”的历史,很短,也很长。很长,可以从2000多年前说起;很短,可以从2013年开讲。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两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跨越千山万水,将亚欧非大陆和海上许多国家点缀成线。这对今天来说,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是一个个意义非凡的启迪。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古老的丝绸之路正释放新的光彩,与沿线各国各民族“再续前缘”。

aae771e2d4bd9bd2a9410b5c0ed3120170517133758.jpeg?imageView&thumbnail=550x0">

“一带一路”建设框架思路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看,更能看清轮廓。

有学者称,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一次世界上的全球化是中国发动的,那就是丝绸之路。基于历史的影响力、现实的生产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今天的“一带一路”成就人们构筑新的梦想。它不应该只是中国汉唐梦的现代版,而是中华民族再次觉醒的展翼之举;它提升经济密度,缩短经济距离,打破壁垒分割,是我国在对外开放向世界大国转型中构造的全球治理机制;它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梦想,是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的方案。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的繁荣总是与大国气派和盛世景象紧密相连。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中国同周边国家携手圆梦的意愿,从未如此之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历史深处走来,世界由接纳到响应,再到积极行动。“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映照着中国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行足迹。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迎来运营5周年

就“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而言,它绝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必须成为沿线国家的“合唱”。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瞩目中国,世界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倾听中国。“一带一路”映射出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视野更加高远、心态更加开阔、姿态更加积极。

用和平持续共荣代替单纯国家利益,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强调天下大同、共同复兴、利益共同、命运共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丝路为卷轴,以合作为画笔,一幅欧亚大陆友好合作的“一带一路”宏伟蓝图跃然纸上。

以经济的大趋势去看,更能理清脉络。

“一带一路”,一条经济大动脉。这里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牵连起亚太、欧洲、非洲等多个经济圈。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它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带来了中国机遇。

4年来,梳理在外交场合的主题词,“一带一路”是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收获了最广泛共鸣。4年来,“一带一路”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决定,写入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国重大发展战略。

它是中国发展的双翼——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与“一带一路”的深度交融中,最终形成海陆双翼、齐振腾飞之势。它也是中国带动周边国家发展的翅膀——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国同他们的战略对接,着眼于双方的现实需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基础设施和开发园区等建设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实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肯尼亚半个世纪来最大的基建工程蒙内铁路“中国造”

世界经济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等多重风险和挑战。世界需要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经济的讨论中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有望把超过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荣,这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影响力。凡此种种成果都表明,“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阶段。丝路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从开放的高格局去看,更能看清未来。

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该怎样定位自己,怎么与国际社会相处?”

从天山山麓到里海之滨,从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产能合作蓬勃兴起,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可见,世界之大,容得下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和平的希望、发展的机遇。

中远荷兰号通过苏伊士运河

古丝绸之路彰显了欧亚曾经的辉煌,也揭示了辉煌的规律。从古至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世界共有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词有“共同梦想”、“共同繁荣”和“东方智慧”,它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沿线包括更广泛的国家如果能做到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共同诉求,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就必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这恰恰是对世界关注的最好回答。

中国担当,一诺千金。有人说,亚洲在世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从中国北部,到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再到今天的南亚,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中国拿出更多精力经略周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展示出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积极的态度。

中国使命,全球寄望。“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大舞台,也决定着世界大棋局。它不仅仅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作为目前经济增长领先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要担当起区域和全球经济新规则制订的重任,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渐次展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标志花坛

一呼而百应,“一带一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瞩目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北京之约,这条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合作带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新惊喜值得期待。而答案,就写在“一带一路”这载着共同梦想携手前进的航程上……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5027068号】
Copyright © 2015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