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灵科技CEO顾嘉唯于5月5日出席了由ARK创新咨询发起的创变者大会,作为特邀嘉宾,就「人工智能与设计」主题,针对AI赋能后的设计,顾嘉唯与到场各位分享先見,预知明天。
此次创变者大会以「先見知明」为主题,力邀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唐沐、物灵科技CEO顾嘉唯、ARK Group董事长张文新、宜家购物中心中国租赁总监萧景清、暴走漫画创始人任剑、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ARKIE CEO王心磊、W创始人李三水、最美应用创始人马力、站酷创始人梁耀明等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设计、广告等各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创变者,分享他们的「先見」,并与这时代的所有“预谋”创变的人们一同「知明」。
作为福布斯评选出的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同时在基于AI的人机交互领域有着十足沉淀的顾嘉唯,对「人工智能与设计」这一话题,也有着自己更为独到的见解。
赋能|与其恐惧、不安,还不如先拥抱试试
“先自我介绍一下,物灵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现在人工智能很多都是to B的行业,解决行业内很多垂直问题,比如说医疗、教育、金融、安防等,而我们做的是AI to C方向,找到一些用户可以革新原来交互方式的新的消费产品。”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AI已经在各行各业赋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ARKie、鲁班这样的设计平台出现,AI+设计也成为时下热词,当街头的小商贩都能够通过上传图片、输入文案生成一张很不错的海报、名片时,让很多设计师开始惶恐:自己已经有的技能是否会被机器取代?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会取代人工,甚至是创造的行为?人工智能与设计又有怎样的关系?
从人的角度,顾嘉唯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读——“我们注意到Computer这个词,它以er结尾,代表一种职业。其实在最初,computer原本是一个叫做计数员的职业。”
“我们每个人现在都会用计算机,但最早一波用计算机的是特别专业领域的人。”电脑作为新的生产力工具而诞生时,最初使用和运行计算机的那波人就是computer,原本的computer计算员的职能就被升级成为了engineer。顾嘉唯认为,计算机时代善用computer的engineer就升级了自己的职业,对比今天我们在时代的跨步过程中,AI作为新的生产力工具,也会重新定义使用它的人群——Designer ,“也许会有新的‘er’来定义这群人。”
而设计师们又将如何在AI洪流里实现自身的Level up ,被AI赋能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AI从最初一个高冷、神秘的行业,到今天这样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的接地气的事儿,首先一定是有人在被AI赋能之后,洞悉了它、了解和掌握了它,并将它再次应用到一个新的领域。作为设计师,当你开始焦虑AI是否会顶替你的工作时,“你首先要做的,是感受被AI赋能,在此基础上使用、驾驭、并主宰它。”
就像工业革命中,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一样,旧的职业被淘汰,而在新技术赋能交通和生产的过程中,也同时诞生了很多新的职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天的AI技术也将赋能设计师,定义Designer升级后的新职业。
道与术|AI消费品时代的设计新需求
顾嘉唯的观点无疑为这时代的设计师们注入一剂强心针。前百度少帅、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机交互负责人,前微软研究院研究员——这些title似乎都将顾嘉唯与人工智能这一热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顾嘉唯曾经学习过设计,而基于AI的人机交互是他近年来一直沉浸的领域。
这样的学习经历赋予顾嘉唯更高维度、更立体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从他的轨迹中,我们也能窥见他身上鲜明而独特的创变者精神。
我们不难看出,除了被AI赋能以外,越来越多的设计人才也更愿意加入到AI行业中。作为一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交叉学科,AI的迅猛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人员、科学家,更有许许多多像顾嘉唯这样的创变者投入其中。
“未来十年是AI消费品的时代。”是顾嘉唯及其代表的物灵科技所坚信并始终为之而践行的信念。当这样一群人「先見」了AI行业的发展趋势,又有哪些需要与设计师们「知明」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顾嘉唯用「道」与「术」这样与灵性同样具有浓重东方色彩的哲学,为我们解读了在AI消费品时代到来时,关于设计的新思考。
当《Design Thinking》成为很多公司高管和企业家的创新课,其实设计已经被泛化了。当一个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怎样对待?在计算机领域,道的层面是算法,术的层面是工程化,所以设计师也会逐渐被分为两类。
“道,是我们思考的维度;术,是我们所使用的方法。”
从“道”的层面上来说,今天的AI之所以还无法取代设计师,是因为人类的设计行为所追求的并非一个纯粹的“艺术性成果”。顾嘉唯认为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而不只是艺术性的表达。“后者现在已经有一些AI可以实现,比如Prisma可以让机器模仿梵高等风格生成艺术化的图形图像。”但是当这些作品没有了文艺复兴、大革命等等深刻的时代背景后,它就只是一幅“画”,而没有了画家作画时对于时政、对于人文的思考。因此在“道”的层面,不光是艺术家,还有很多设计师可以去参与的事情。
在目前的弱人工智能阶段,AI还无法拥有真正创造性的思维,不具备作出逻辑判断、推演思维的能力。“以AI+安防为例,目前应用到的AI还都是感知层面的功能——比如说识别人脸人形人群、识别车牌或者是追逃。AI可能在一秒钟之内就能够识别出变装后的这个人和之前进去的是同一个人。而人类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虽然速度上不能与AI媲美,但在逻辑推理中获得的丰富信息点很可能才是案件侦破的关键。”
在“术”的层面上,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场景中解决问题。顾嘉唯以之前在百度参与的无人车项目为例“那时候我们要设计在无人车上的人机体验,不仅要考虑如何提示车内乘客交付自动驾驶接管操作权限,还要提示车外行人一辆驶来的无人车下一刻的运行状态,甚至还要考虑在车上吃火锅、做美甲。”那设计师考虑的因素就不会局限于方向盘、档位和仪表盘等的人机设计,这是进入AI技术赋能之后的空间改造,设计师思考的维度和量级发生了改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维度是设计师在“术”的层面差异于其他任何专业、其他机器智能等创造价值最根本的东西。还有一个维度是,当我们在设计无人车的时候还会考虑车在不同的角度发生振动的时候,这个perception带来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每次震动出现的话,可能以为车出了状况,需要急停或者需要去改变的话,那有可能会错过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场景,所以我们专门会去brainstorming找很多这样充满想象“美好”场景,设计师可以挖掘很多这样的“术”层面的东西。
同样,当智能语音界面出现时,互联网公司都在做智能音箱,百度做了一个有屏的小度在家。其实在今天语音技术哪家都还难以满足用户预期的时候,有屏没屏还是有些差异,虽然不像Robin说的差异那么大,一个电视机一个收音机的差异比喻,而有屏承载视频内容的确还是有一些新技术体验冷启动的优势,当下主流消费场景中短视频的被动推送会带来一些用户时间消费的服务价值。当设计师要面对多模态交互的时候,当用户面对的不是单一维度的GUI,而是要面对GUI和VUI共存的界面的时候,该如何做设计?这种多通道的感官设计该怎么做?这其实又是设计师在面对“术”层面在AI技术革新的时刻要去思考的问题。
新零售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几年前我们没法想象共享单车,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一人KTV这种东西。作为设计师也好,AI从业者也好,“我们要比用户想的更超前,不然会错过更多的场景。”在发现了丰富场景后,AI技术就要与设计配合来解决使用者在场景中可能产生的需求,这就是术的层面——通过更高维度、更多感官维度的设计给使用者超预期的体验,同时能够限定技术边界,修正人们对于AI产品的认知和期待,“这是我认为未来AI行业消费品时代到来对设计师们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灵性|裂缝中透进的光芒
被问到“AI与设计在融合之中最具潜力的场景有哪些?”顾嘉唯表示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外,在未来的“AI消费品时代”被AI赋能后的设计师们将挑战更高维度的设计——“灵性设计”,来提升用户体验,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AI+设计”本身,其实跟“互联网+设计”一样,实际上AI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升级赋能手段的逻辑,本质就是从连接效率到供给侧生产效率提升了。核心其实是“场景”。就像当年你在互联网时代创业的时候,你找一个方向,其实就是找一个具体的场景,淘宝做电商卖货、滴滴打车做用车出行……看你是想解决哪个场景的问题。一个场景是否能跑成独角兽关键要看三件事:极大地提高效率、极大地降低成本、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所以这三件事要是都具备的话,就有机会成为「风口上的猪」。而设计在第三件事——「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上是有显著帮助的。
当“设计”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作品”,而是能够切实赋能于细分人群、解决具体问题、并且能够被用起来、玩起来的“产品”时,作为AI消费产品公司CEO的顾嘉唯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要求。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说是有裂缝,才能让光透进来。”顾嘉唯认为AI消费品行业“裂缝”中透进的光,就是“灵性”,而由他所提出的LingUI伙伴关系式交互设计就是“点物赋灵”的关键。
目前,基于LingUI伙伴关系式交互设计的物灵产品——绘本阅读机器人Luka面市不到一年时间便斩获了iF、红点等国内外设计大奖,作为中国创新力的代表登上美国潮酷杂志WIRED。
“创变者”称号之于顾嘉唯及物灵科技来说都是实至名归,在未来,物灵科技也将以LingUI伙伴关系式交互设计不断创新灵性产品,开创新品类;同时变革、颠覆已有的人机交互模态,为创建“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而永远热血沸腾。
“创建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这是我作为创变者的决心,也正在付诸实践。”创变者顾嘉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