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8年,中国的网民规模逐步趋近8亿,庞大的网民基数带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繁荣,同时也给网民隐私安全问题带来了更高的挑战:该如何界定隐私,该以何种措施有效保护隐私安全,互联网平台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一系列疑问成为了摆在各个互联网平台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作为互联网问题的重要关注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于5月4日正式主持召开“网络平台治理系列研讨会”,首场会议以“网络借贷与个人信息保护”为主题,邀请了国内金融法律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以及蚂蚁金服、借贷宝、腾讯等互联网金融行业巨头共同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之中。论坛旨在共同厘清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专业意见,为国家相关立法部门提供参考,同时为业内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
作为互联网隐私安全问题的聚焦点与实践者,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分别站在各自视角陈述了看法。其中,蚂蚁金服战略部高级总监齐新宇从目前互联网隐私保护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实践方向角度发表了意见,她认为:当前隐私保护已经是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都认为应该完善和加强隐私保护。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同时满足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需求的共识。一方面,隐私的含义和外延因时、因人、因事而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商业利益及其拓展、政策的未知和变化,极大地增加了隐私保护的难度。这种困境给业内企业带来了现实的挑战。
同时她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法律都明显滞后于实践。限于不同讨论者的基本出发点、分析框架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往往很难达成共识。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隐私保护框架,以便聚焦核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应对框架。
借贷宝副总裁曾军则立足行业,具体阐述了企业竞争、创新与互联网隐私安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网贷平台感兴趣的,不是信息,而是信用。一项信息是否采集,取决于采集成本、信息敏感度与信息相关性。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互联网行业也有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步骤。多个字段,多个页面,用户就得多花时间,转化率就会下降。而信息敏感程度不一样,有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平台如果非让用户填写,又无法解释其必要性、合理性,用户就会犹豫甚至断然拒绝,转化率也会受影响。个别用户可能表现得不敏感甚至非理性,但是整体上,用户是敏感且理性的。而在信息相关性上,假如一项信息采集成本低、不敏感、与信用相关度高,一定会被采集。如果采集成本较高,较敏感,或者与信用相关度较低,就需要权衡。现在网贷平台上千,竞争惨烈,众目睽睽之下,平台如履薄冰。我们可以推定,成熟的大平台不会采集不合理、不必要的信息。
曾军还以借贷宝自身为例,阐述了创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用。他表示,借贷宝应该是采集个人信息最少的网贷平台,因为我们的业务模式是特别的——社交金融,直接借贷,平台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中介。判断借款人信用的,不是平台,而是出借人。与借款人信用相关的信息,存在出借人脑子里,平台无法采集,也无需采集。平台只需要验证借贷双方是本人,以保证电子借条与纸质借条法律效力相同。鉴权还是通过银行,平台并不截留敏感数据。
互联网金融时代,对隐私安全的保护工作困难,复杂,却又紧急。只有个人、企业与国家共同发力实践,集中意见补足短板,才能形成强而高效的推动力,促成真正意义上隐私安全保护工作的落地。相信后续也会有更多企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到讨论与实践中来,为切实落实互联网隐私安全保护铺设一条完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