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Facebook,按理说对于Facebook这样的功能全面的老牌社交媒体来说,用户更容易外迁到更年轻更新奇的社交媒体中。但即使如此,目前对于Facebook来说最重要的事并非用户流失,而是数据泄露的丑闻。这时牵头推出DTP,可以增加Facebook中用户对于自身数据的自主控制权——如果用户对Facebook的数据隐私安全不放心,可以选择将数据迁移到其他平台上。这样一来,也帮小扎挽回了一点形象。
而Twitter和Facebook一样,此前陷入了“俄罗斯水军操纵美国大选”的丑闻,因此Twitter最近正在关停大量僵尸账号,导致月活大量减少、股价下跌。同时受到GDPR限制,Twitter声称在下一季也将对所提供服务进行一些调整。在这样麻烦缠身的现状下,此举可以说是Twitter为了迎合GDPR的重要举措之一,毕竟GDPR中一项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用户可以转移自己的数据”。Twitter作为四位牵头者中体量最小的一位,最主要是利用DTP增强自身整体业务的合规性,在种种麻烦中疯狂求生。
剩下的微软和谷歌同为云服务提供商,很可能在DTP中承担了更多的技术开发工作。在未来更多企业伙伴加入协议中后,安防技术能力较强、掌握了Window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的微软和谷歌,最有可能成为用户储存数据的选择。对于正在AI领域奋战的微软和谷歌来说,能因此增设更多数据入口,自然是受益无穷。
总结一下,因为GDPR对于数据可迁移的要求,加上微软、谷歌、Facebook和Twitter各自的利益考虑,DTP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建立通天塔还是分流用户?
DTP打开了魔盒
虽然DTP目前只有四家企业参与,但在GDPR的要求下,数据可迁移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海外互联网企业的标配。由此导向的结果,或许会彻底的打开魔盒。
1、 最直接的结果,是一批拥有强技术能力、能够打造数据API对接技术的企业可以率先加入DTP或是类似的数据迁移联盟。在用户体验上,也会快速拉开距离——当数据迁移逐渐成为标配,那些不能提供数据迁移服务的企业产品不仅面临着不合规的风险,还会让用户明显感受到差异。
2、 在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中,“先发优势”的作用会越来弱。那些体验极差,全靠推出时间早、累积了大量用户历史数据的企业终于没法再作威作福了。简单、快速的数据迁移会给新产品更多机会,用户发现了更好的产品,可以完全不顾及此前在同类产品上累积,直接搬家。这样一来会促使互联网产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想方设法留住用户。
3、 在这样的趋势下,服务和数据储存的分布式协作很有可能实现。在数据迁移十分便利的前提下,或许未来可以实现个人用户储存在云端、产品从云端获取用户数据并提供服务的情况。还是以音乐平台为例,在压缩技术和传送速度的发展下,我们可以随时转移自己的兴趣数据和歌单,打开QQ音乐,接收此前在网易云音乐中累积的数据并享受服务,下一次可以打开网易云音乐,接收糅合了在QQ音乐中累积到的兴趣数据和歌单。于是用户得到的是完整的音乐兴趣数据,不局限于任何产品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服务。
由此可见在数据迁移协议的影响下,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业态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级,触动到很多不同层级企业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