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播出不到一半,《延禧攻略》成为今夏暑期档电视剧市场爆款的潜质已然十分清晰。就目前而言,这部制作精致、古风盎然的宫廷剧可能是今年古装剧市场上最大的惊喜。
爆款的特质就是“打破圈层”。从这部剧目前在社交网站的讨论度和话题性来看,《延禧攻略》不仅打破了传播壁垒,而且打破了受众圈层,除了宫廷剧定位的女性用户,它也让不少“钢铁直男”欲罢不能,甚至成为文博圈、历史圈、时尚圈热议的话题。“人人争议魏璎珞”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重新定义清宫剧美学
近年来,古装剧竞争压力激烈,创作者从各种层面开拓创新,在找寻爆款契机的同时也经常会顾此失彼。究其原因,古装剧对于制作品质的要求更加严苛,有些剧作很有想法,但是画面和制作相对传统、粗糙;而另外一些作品拍出了堪比电影级的画面,美术上也十分讲究,但是剧作推进缓慢,故事空无一物。兼而有之的作品反而寥寥无几。
另外,以往古装剧多建立在真实历史之上,在服化道上有一个具体朝代的对照,而近年来架空IP盛行,古装剧的视觉呈现更多是一种混搭,一旦出现一个成功作品,就会成为其他架空类古装剧在美学上的参照。这样的结果是,古装剧看起来越来越千篇一律,脱离历史场景。
《延禧攻略》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一部取得好口碑的大众向古装剧,所谓叫好又叫座。在豆瓣网上,已经有3.6万用户参与评分,给出6.9的评价,最终评分突破7.0指日可待。
作为一部取得好口碑的古装大剧,此番《延禧攻略》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清宫剧美学,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赏心悦目”,在美学上的创新是这部剧令人感到惊艳的第一印象。《延禧攻略》的片头十分讲究,勾画出了这部宫廷剧整体的视觉基调,值得细心品位,它或许是少数用户舍不得跳过的国产剧片头。
一副素雅的故宫角楼图在湖面上呈现出精巧的对称效果,一群鸟儿贴着湖面从中间轻轻略过,下一个镜头便是鸟瞰的故宫全景图。《延禧攻略》选择了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人物剧照是定格的,而背景则用“推拉摇移”做出动态效果。
剧中出现的一些颇为抢眼的道具也在片头一一展现,少数几个镜头,直接将剧照和绘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即视感。值得一提的是,片头在低沉的和声中还出现了昆曲唱段,“看镜中人,朱颜瘦;看爱与恨,新又旧;看灯如昼,泪湿透;看谁来约,黄昏后……”既烘托了意境,也增强了片头的文学性。
《延禧攻略》在服化道方面呈现的效果,宛如一部剧情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眼前上演。事实上,剧组专门请修复文物的故宫绣娘们来缝制戏服,购买人造毛根根染色力求贴合点翠工艺。一耳三钳、点绛唇,舍弃大拉翅加燕尾髻这种浮夸华丽却有违史实的硬伤发型,而选择低调内敛,流行于乾隆年间的小两把和辫子头,无一不体现《延禧攻略》的审美和格调。
除此之外,剧中多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照。事实上,片头出现的昆曲在剧中也有浓墨重彩的表现,谭卓饰演的高贵妃一曲“贵妃醉酒”,让昆曲这一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再次走红进入用户的视野,恰到好处地贴合了乾隆年间的民俗风貌。
既有“好看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