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经常被调侃有三大怕,“出门怕拥堵、工作怕生病、日常怕遇害”。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车辆增长速度远超路网能力的增长,交通治理“慢”“难”,医疗资源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让人揪心,社会安全隐患防不胜防,遇害案件频现。
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必然趋势。智慧城市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如今,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达到500个,建设规模全球居首。
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采访了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俞太尉、高德地图智慧交通业务中心总经理吴泽驹、360移动安全研究专家葛健等4位行业人士,从医疗、交通、安防三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探讨智慧城市究竟会怎样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看病不再排队三小时
凤凰网:网上经常流传的“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戳痛了许多百姓。从预约挂号、候诊、交费取药都是非常耗费时间。为什么国内医疗服务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互联网等技术对于医疗服务会有什么样的颠覆?从患者需求来看,智慧医疗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医改着力解决的。医疗改革一定是强大的技术和医疗体系的结合。未来医疗体系里至少有一半或多半的推动力来自于技术、数据、人工智能,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建造更大的医院、有更好的医生,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智慧医疗发展,技术在医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强,一家好的医院如果把技术因素去掉,大概没有哪个医生会看病,因为他们所有看病的基础都来自于技术知识和技术产生的数据。我认为未来的医院应该更加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存储自己的医疗数据,每个人的健康档案和大数据都应该属于自己,有权利知道过去所有的医疗过程,有权利把数据从一家医院拿到另外一家医院跟别人共享。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俞太尉:这实际上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供不应求造成的。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医疗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如完善分级诊疗,优化诊疗流程,简化查验手段,明确医患责任等等措施。
针对这个问题,平安提出了智慧医疗方案,以促进医改服务患者为起点,服务政府,减轻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负担、减少监管成本、提升监管可信度、透明度。譬如,面向医院和患者推出“智慧医院”,掌上医院能够实现智能导诊,一键挂号、实时候诊、报告查询、医护评价、费用分摊、在线缴费,送药上门等为医院和患者节省时间。而在平安已经推出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平安可以把用户的数据开放给医生,减少重复问诊,还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为病症本身服务。
凤凰网:看病耗时长,就医困难的背后是医护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科学生并不少的当下,为什么缺乏医护资源?如今AI医生,线上诊疗逐渐流行起来,怎么看待这一新趋势?怎样培养互联网医疗和患者之间的信任?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好医生资源与患者需求不对等,这是导致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让好医生变得更多,不是靠医学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好医生,而是好的医生把知识传达到每一个角落。
最好的医生不是一天看几十个病人,而是让他能够为百万、千万病人服务,让每个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在大城市所具有的医疗服务,而科技才能让这些成为现实,譬如人工智能应该帮助中国不够好的医生,比现在提升5%、10%、20%的效率,更符合民众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而让好医院变成更大,不是通过盖楼,而是通过连接实现医学知识的共享。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俞太尉:目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国内注册医师300万左右,而每天接诊量数千万人次,再加上患者集中于大中城市三级医院,造成医院医生接诊能力超负荷。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平安好医生也正是基于此背景而诞生,利用技术创新为医疗服务全面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