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内,大量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始涉足民用无人机领域。除了如大疆、亿航、极飞等专业公司外,也不乏亚马逊、谷歌、京东、菜鸟、苏宁、顺丰等大型企业。
这源自民用无人机的市场潜力。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预测,到2020年,美国民用无人机保有量将达430万台。美国《航空与太空技术周刊》刊登的分析报告则称,世界无人机将在2024年达到673亿美元市场规模。
在民用无人机市场中,目前以消费类无人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商业无人机也正在被看好。今年6月结束的2018世界无人机大会预测,未来5年,全球商业无人机行业将保持迅猛发展,到2022年市场总值将达到150亿美元,为2016年的近12倍;其出货量将突破62万架,是2016年的6倍。
目前,商业无人机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包括农林植保、电力巡线、石油管道巡检、国土测绘、人工降雨、航空遥感、抢险救灾、地质勘测、安全巡逻、物流快递、医疗救护、海洋遥感等。与之相对应,商用无人机相关行业应用标准也亟待形成。
与此同时,无人机标准的争夺战也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从目前来看,各个国家已经开始了对无人机国际标准的争夺。”近日,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舒振杰向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表示,“国内无人机行业虽然已有40多项标准,但在国际无人机的标准竞争上却比较弱,亟需增强这方面的声音。”
应用标准提速
商业无人机的应用,与行业密不可分。从国内而言,当前我国诸多领域显现出“无人机+行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势头。
物流行业便是一例。近日,京东X事业部与京东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世界物流无人机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物流无人机产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截至2018年1月,已有超过100万架无人机在FAA完成注册,包括亚马逊、波音、DHL等均在物流配送无人机上推出原型机或展开测试。
京东X事业部无人机产业中心总经理刘艳光指出,当前物流无人机处于美国先驱领跑、欧洲积极布局、中国从跟跑到引领的格局中。2017年,京东无人机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无人机配送常态化运行,开启了中国物流无人机的运行元年。同年,顺丰大型物流无人机、苏宁物流无人机、中通快递无人机纷纷完成首次试飞或实景派送,“众多企业正在共同推进我国的物流无人机产业。”
在企业推动行业成长的过程中,行业应用标准也在提速。据舒振杰介绍,我国国内从2015年开始梳理标准,至2017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简称《指南》)。附在《指南》后面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体系表》中,共列出267项无人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许多标准体系都是以技术标准为主,而《指南》增加了管理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以便支撑无人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落地,以及更好地满足无人机市场的需求。“目前行业内正在推进27项行业标准,20项团体标准,约40多项标准在未来一两年内可向行业供给。”
具体到物流行业中,舒振杰指出,关键标准之一便是运营标准,即基于整个物流场景分析而形成的标准,“它的每一个环节,无论空域的使用或整个物流装备的配套,以及环节之间的衔接,都需要将运营场景全部描述清楚。”
“在配合推动行业标准的过程中,京东提出‘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这有望成为物流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方向。”刘艳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谓三级智能物流体系,包括跨省跨区域的干线级、省内城市间的支线级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级。
其中,干线级无人机应实现50-60吨载重,覆盖1500公里半径,构建点对点直运航空物流网络;支线级无人机可实现200公斤-2吨载重,覆盖800公里半径,实现高效运转;末端级无人机载重5-50公斤,覆盖10-50公里半径,以求降本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