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3D光学成像技术应用到手机产品层面的,按照发布时间次序分别有苹果iPhoneX(Face ID)、小米8探索版、OPPO Find X、vivo TOF 3D超感。
从技术流派上区分,前三者都属于结构光(StructureLight),也是目前行业供应链比较认同的一个发展方向。只有vivo选择了另外不同的道路——TOF(Time Of Flight 飞行时间)。
凤凰网科技凰家评测在为期一周的深圳探访中,与vivo负责3D TOF技术的工程师进行了一次深度独家对话,为大家详解这项“不走寻常路”的黑科技。
一、3D成像三大主流技术
在详解TOF超感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3D成像三大主流技术:双目、结构光、TOF。
双目(StereoSystem)
双目成像的基础原理是三角测距算法,类似模拟人眼观看3D电影(左右眼看到的场景略有差异),从而带来具有空间感的立体深度信息。
这种方法对环境光照强度要求较高,更多依靠被测物体本身的图像特性。因此在光照不足、缺乏表面纹理的情况下,很难提取到有效鲁棒特征。
其实双目很早就有应用在手机上,例如早年间的HTC EVO 3D,这可能也是双摄最初的雏型。后来流行的人像模式、光效模式,其实也都是建立在双目3D成像基础之上,所衍生出来的算法效果。
另外大疆无人机上的避障功能以及3D地形建模,主要也是采用双目视觉技术。因为是被动式测距无需发射器,再加上性价比高、算法简单,双目具备很强的普适性以及宽泛的应用前景。
结构光(StructureLight)
结构光的技术特点是不依赖于被测物体本身的表面纹理,而是采取主动投射已知图案的方式获取匹配特征点,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精度高、环境兼容度高。
以色列PrimeSense公司的结构光方案采用Light Coding技术,最早应用于微软XBOX 360的体感配件Kinect1上。2013年Apple收购了这家公司,经过数年沉寂之后在iPhone X推出原深感镜头组。
可以说,iPhone X上的原深感相机,就是多年前Kinect1上的微缩强化版。传感器精度方面肯定大大提升,但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
Dot Project投射经过DOE衍射后的伪随机散斑点阵,这些光斑具备高度随机性。但事实上,每个光点在空间分布坐标系中的位置都是唯一且已知的。因为投射前系统会进行一次光源基准标定,把整个空间的散斑点阵信息都存储下来,所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伪随机。
这些伪随机点阵投射到被测物体上后,光斑会根据物体表面与Camera之间距离/角度产生不同形变。然后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被测物体形变的偏移量,从而直接匹配出立体深度信息。
采用奥比中光Astra P模块的OPPO Find X也是基于上述散斑结构光技术,并且在光学镜头、发射器、ASIC芯片等方面会绕开Apple专利。这也是中国首个实现智能手机3D结构光量产的产品案例。
小米8探索版是最先PPT发布的,采用以色列公司Mantis Vision提供的编码结构光方案,IR垂直腔面发射器(VCSEL)阵列则来自奥地利公司AMS。
编码结构光法,不需要经过DOE衍射,打在人脸上的也不是伪随机散斑光点。而是通过mask遮挡形成的编码图案,米8探索版一共有33000个编码光点。相比LightCoding散斑结构光,编码结构光的功耗相对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