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蜜蜂,其智力只有人类的1/85000,但蜂群却可以创造出完美的巢穴,群体智能远远被人低估。 100多年前,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就畅想过全人类群体智能的实现,他预言道:有朝一日世界将实现全人类的头脑连接,地球成为一个大脑,每个人是一个神元。
37年前,彼得罗素把这一概念描述为个巨大的智能系统,命名全球脑。
知识的传播,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一路狂奔:报纸——广播、电视——PC网站新闻、维基百科、百度、google——微博、facebook、微信公众号等——今日头条、抖音等智能推荐APP……
100年过去了,在信息的连接上,我们依然没有大的突破。但是,人类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头脑攫取一项信息后,会立即联想到另外一条信息。
这几年来,依靠推荐算法,张一鸣创立的字节跳动打造了一个包括今日头条、抖音等在内的庞大的智能推荐内容帝国,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习惯和内容获得方式。
信息流开发者阿萨·拉斯金曾说:“在你的手机屏幕背后,有上千名工程师正试图使软件最大限度地让你上瘾。”
这正是字节跳动成功的秘诀所在。一条接一条同质化且低俗的推送,一段接一段纯粹打发时间的视频,就这样,人们在头条系平台上获得感官满足的同时也将自己束缚于信息茧房中,思维渐渐退化。
这几年,有一群年轻人研发出了一命名为ECI 的演化群体智能算法。这套算法下,人与人可以不基于认识等社交关系去连接,而是通过大脑的知识特征、兴趣属性自动建立连接,建立超越个体智慧的群体智能。
在完成这套算法后,团队于 2018 年 11 月上线了世界首款以实现全球脑为目的的 KNS产品,「Ta在」。
「Ta在」懂得自我演化、学习的 ECI 算法帮助下,知识不再是毫无生气地被随意堆放在硬盘角落,而是可以自由流动、连接。这种连接必将为所有人创造更多的思维火花。
信息茧房之困
从第一代内容平台BBS开始,中国的内容平台领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二十多年发展。时至今日,百度、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成为了当下各领风骚、独当一面的内容霸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头条。依靠推荐算法技术,短短数年时间,今日头条突破了互联网巨头的包围,改变了内容的传播方式,成为了社交领域的颠覆者。
然而,随着各大社交平台广泛采用推荐算法,人们发现自己在享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被囚禁于信息茧房之中。
信息茧房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智能推荐平台构造信息茧房的重要手段就是贴标签。在当下主流的社交APP中,标签是算法的基石。通过设置标签,人与机器建立联系,机器根据标签实现高效内容分发。
但是,基于推荐算法的分发机制,由于过于追求流量,结果为标题党、低俗内容创作者利用标签获取关注提供了漏洞,导致分发结果常常是不公、扭曲,甚至是失真的,最终造成平台上低俗内容泛滥,有效信息缺失。
标签会构成一个内容特定的知识库。机器从知识库中将对应的标签筛选出来打在用户身上。这就让用户所接触到的内容面变得越来越狭窄。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日头条等平台上,用户一开始能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时间久了后就会发现内容愈发雷同无趣,出现审美疲劳。
人的喜好和需求会随着时间和现实的改变而改变。利用标签判定用户需求的算法机械呆滞,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内容获取需求,最终还会限制人的发展。
成也算法,败也算法。已经认识到推荐算法局限性的用户开始有意识地拒绝进入标签化造成的信息茧房。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头条系APP的总使用时长占比首次出现了下滑。与此同时,今日头条APP的月活增速也不断下降。
另一方面,头条系产品数据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社交产品,反而意味着人们渴望打破对知识的束缚,对内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社交型产品微博经历一个从朋友间传播到信息流转变的过程,虽然推出了密友可见,但熟人社交活跃度逐渐降低。
而微信朋友圈,在经历九年发展之后,用户的好友数量越来越多,超过140人的社交阀值之后,用户开始在“朋友圈”这个广场上越来越谨慎,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微信推出了“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等这样的关卡,有过亿人使用,冗杂的朋友圈正让年轻人远离。
人人网被出售后,陈一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社交创业领域的共识:解决技术问题,抓住年轻人。要抓住年轻人就要懂得年轻人的心理,而最懂年轻人心理的莫过于年轻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