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开始界面的一句话,就总结了「中心思想」:
每张照片都是一份时空的印记,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抑或是相同内容才能彼此相遇……
进入 app 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用自己的照片进行自由的匹配了。
首先,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宇宙信号解析」的波动符号,只要选择「添加图片」,然后发出,就能看到和我照片匹配度超过 80% 以上的陌生人。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给对方点击「冒泡」、留言或打招呼,新交流的大门就此开启。
直接了当,让人当场就想唱一首陶喆的《爱很简单》。
▲基于图片进行分析,那岂不是可以解析成千上万个兴趣点……
在我「冒泡」过的照片下,还可以看到其他人「冒泡」的痕迹,同时,他们那张匹配度高的照片也会同步显示出来。
在「留言板」翻着类似的一张张照片,彷佛有着相同热爱的人都汇聚在此地,以图片呈现的兴趣百分比会友,这种社交体验不仅很有新鲜感,而且还把交友圈直接从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扩大到更多熟悉的陌生人。
点进这些人的主页,就可以看到对方主页的介绍和更多照片。
但是,同样只有和我匹配度超过 80% 的照片才能看到,其余都会被隐藏。如果想要解锁隐藏的照片,就得用自己的相关照片进行解析,类似的照片才能显现出更多。
这无形中让我产生了一种探索别人的生活的感觉:想要了解对方更多的生活线索,就要用一张张相匹配的照片,把它们一点点揭秘……
所以可以看出,MEET 其实很注重打造社交中的意外感和惊喜感。在这两层之外,不仅没有过度公开的社交压力,还给人们带来了人和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共鸣感。
一天下来,我已经和 5 个新朋友开始了相识之旅。
他们和我讨论的聊天内容差不多都基于细分的爱好,例如「普吉岛潜水」「白云山攀岩」「红专厂看展」「养柴犬橘猫」等等,不再像很多社交软件那样只用身高年龄体重的简单数字就定义了自我,而是让人们的相识有了更多内在探索的可能性,这其实也是社交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一面。
除了上一种模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和 Ta 相连的方式,就是我们自己「发送信号」。
正因即将出现的陌生人,全凭照片中的各类兴趣元素匹配度「牵线」,不分年龄性别或其它标准,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选择自己最独特的一面,然后大方地展示出来。
所以,我一口气发送了 30 个「宇宙信号」,涵盖了我最近生活购物、工作会议、日常出行、业余爱好等各个维度的代表内容。它们就像天空中的气泡一样漂流,等待被和我一样的陌生人戳中。
不到一小时,发出的多张照片就已经被 100+ 次阅览,其中最高的是摩天大厦、海浪沙滩等风景照,看得出这些也是人们更倾向和另一个人共享的经历,其次,就是有人物的照片。是的,无论在哪个时代,社交依然离不开看脸。
另外,我还收到了35 个「冒泡」,5 个「来自宇宙的 Hi」(别人给和我匹配度高的照片点赞),有的是附近的人,有的相距几千米,有的相隔几十千米,感觉地球上四处散落的「同道之人」,终于在慢慢朝自己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