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都被外界认为是廉价的代名词,大量技术含量低、使用需求大的商品都烙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让中国的人口红利发挥到极致,在支撑起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枷锁。
新的经济时代,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承担新的使命——“中国创造”、“中国精造”成为全行业的共同目标。国家更是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产业端供给结构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可以说,传统制造业正在推进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流程转型改革,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商业模式、品牌建设、用户运营、营销策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将从营销增长的方向,解析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未来出路,探讨传统制造业如何用私域流量“制造”增长奇迹。
困局:传统制造业为何这么难?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制造业最大的趋势无疑是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这要求制造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适应消费端的需求变化,才能在日益萎缩的利润空间中,守住最后的生存防线。但由于传统模式的局限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制造业的生存变得愈加困难。
长期以来,制造业始终处于产业链条的价值分配洼地,缺乏利润空间和议价能力。无论是上游的产品研发、设计,还是下游的产品营销销售,都对制造企业构成了利润压制,形成“U”型价值分布曲线,限制了制造业拓展利润空间的可能,毛利率日益降低。同时,东南亚代工市场的崛起,导致大量国际订单外流,而国内需求又无法填补产能余量,国内厂商面临生产成本增加和订单规模萎缩的双重压力。此外,伴随消费升级而来的柔性供应链改造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生存门槛,大量缺乏数字化基础的制造企业因技术基础薄弱和过渡承压能力低下而走向消亡。还有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库存积压问题,也在持续消耗其仓储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商品滞销风险,进一步压缩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始终处于“微笑曲线”的价值分配
尽管限制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只有一点——离消费者太远。无论是上下游挤压利润空间,订单外流内需不足,还是柔性供应链改造和库存积压,都反应了传统制造业远离消费者,缺乏感知触点、沟通触点和应变能力的现实困境。基于此,以C2M(用户驱动生产)为代表的“短路经济”商业模式得以在制造业遍地开花。
破局:C2M商业模式的得与失
2013年,中国业内率先提出并实践C2M商业模式,这种由用户端驱动生产端的反向生产模式,受到制造企业的广泛追捧。特别是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经济低迷的环境下,C2M再次翻红,成为传统制造业改善经营状况的重要抓手。
目前,C2M模式已经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了对制造业的深度赋能。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直连互通,去除了商品流通中的层层加价,提升了商品的性价比,扩大了自身的利润空间。此外,制造企业也可以得到消费大数据的直接指导,让产品制造环节得到精准优化,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满足也更加快速和准确。与此同时,在C2M模式下,制造企业能够根据消费者订单确定生产品类和生产数量,直接摆脱了库存压力,避免了滞销风险,使生产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