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方力
通讯员 王华卫
《2010—2014浙江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今天发布。白皮书梳理了近5年来全省法院审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情况,针对当前审判中反映出来的有关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白皮书显示,2010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消费者权益纠纷民事案件6024件,涉案金额8亿余元。案件数量年增长速度达65%,2010年全省消费者权益纠纷案386件,2014年已达2735件。
省高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因为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力度加大,也表明现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逐渐形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权的理念。
针对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疑难问题,省高院及时进行调查研究,以发布规范性指导文件、疑难问题解答等方式,及时统一裁判标准,规范司法裁量权的行使。同时,全省法院在法律咨询、立案、调解、审理等各个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全省大部分基层法院挂牌成立了消费维权法庭,为消费者开启司法维权绿色通道。为及时便捷化解纠纷,浙江法院还完善诉调衔接机制,依托消保委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强化诉前调解和委托调解。
白皮书显示,浙江法院审理的消费者权益纠纷民事案件包括合同纠纷与侵权纠纷两大类,涉及20多种案件类型。但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全省法院涉电子商务的新类型消费方式纠纷案件明显增多。
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提升至55.7%。针对迅猛发展的网络消费形式,浙江法院计划今年开始建设网络法庭,以网络法庭平台为依托,起诉、立案、举证、开庭、裁判均在线上完成,全流程电子数据记录。消费者因网络购物引发的消费纠纷,足不出户即可进行诉讼维权。
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也让“职业打假”从传统超市、商场等实体购物转向网络购物。“职业打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商家提高商品质量,提升消费安全。”省高院有关负责人说,但实践中发现,当前专业打假出现畸化发展趋势,比起公众利益,打假人最为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这都可能影响正常的商业秩序,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针对一系列现象,白皮书也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各级消保委的人员和设施配套建设,切实提高消保委的履职能力。同时,注重整合资源,积极利用法律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的力量,用好手中的维权武器,树立消保委的权威,充分发挥消费维权组织的作用。